避开弯路效果好
“鲁迅公园是上海最后一座进行改造的老公园。”负责改造的上海长远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鲁迅公园建成已有119年历史,设施老化、破损、陈旧是它存在的“硬伤”。因而市区二级政府拨专款,自去年8月28日起对鲁迅公园进行全面改造。在改造过程中,鲁迅公园充分汲取了其他公园改造的经验,避开了很多“弯路”。“因此改造过程花费少,效果好。”这位负责人表示。
在公园现场,记者看到,铸铁路灯、门头、指示牌等都体现了浓郁的“英伦”风格,让人耳目一新。沿着鲁迅大道放眼望去,一条呈现百年鲁迅公园变迁的文化墙出现在大道尽头,在参天大树的映衬下,市民广场格局厚实大气。“我们参阅了建园时的图纸,规划了整整6年时间,就如何‘传承历史文脉、再现英式风格’精心设计打造、反复推敲琢磨。”园内的铜雕塑、英式风格的南门等均是按照老照片“原位复刻”。值得一提的是,园内著名景观、建自1929年的上海首座沙滤水饮水器也将“重出江湖”,在开园后恢复原来的功能。
细节凸现面貌新
在改造过程中,工人们惊讶地发现,拥有八九十年历史的地下管网居然还完好如初。因此不需做“大手术”,疏浚之后可以继续使用。“整个改造过程,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不允许带出公园。”园长吴刚告诉记者,公园改造坚持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凡是能再次利用的老石头、老部件等,都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转化,重现在公园内,再现“历史沉淀感”。因此,开园后,游客看到的不是一个“陌生的新公园”,而是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浓郁现代气息”的熟悉的老公园。
“经过百年历史,树木都挤在一起,显得颇为局促。”改造中,园方对所有的绿化资源排摸,重新调整,让花草树木“松松身子骨”,并合理配置布局,使这百年老园重新焕发青春。除此之外,还引进了100多个品种,至此,鲁迅公园已经拥有了超过300种植物,“成了上海绿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公园之一”。
文化传承新体现
湖心岛开发是本次公园改造的又一大亮点。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这座岛一直荒着,岛上植被呈现多样性、原生态,此次为了更好地分流游客,在保留植物多样性的同时,在岛上新建了一幢房、一座亭,命名为“三味书屋”和“景云亭”,还开辟了“百草园”,“这是对鲁迅文化一种呼应和传承”。
“改造过程坚持人性化操作,为市民提供舒适的游览、观光体验”。在改造前,园方充分听取了市民游客的建议,新设加长型座椅、开辟健身步道、羽毛球场、提供饮水装置……同时还合理配置市民休闲广场,尽量远离居民区,同时有序分割区块,避免相互干扰,让市民们“动静皆宜、各得其所”。据悉,改造后的公园在原有基础上还增加了5%的市民活动区域面积。
园长吴刚透露,目前公园正在进行最后的完善准备,月底,这座“挥别”了一年的“老朋友”将闪亮登场,与市民游客“再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