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此番来到上海书展的国际贵客奈保尔、罗伯特·奥伦·巴特勒夫妇、美国诗人罗伯特·哈斯及其妻子布兰达·希尔曼、西班牙女诗人尤兰达·卡斯塔诺、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等光临了上海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国内诗坛的领军人物翟永明、欧阳江河、王家新以及中国台湾诗人陈黎也来此以诗会友。
诺奖得主奈保尔在诗歌之夜结束后,给上海书展组委会留言:“我去过美国加拿大,但从没想到会在这里发现这等的热情。”
诗人灵感 中国赋予
美国作家罗伯特·奥伦·巴特勒朗诵了“诗歌之夜”的第一首诗,他选择了三岛由纪夫的诗歌《两颗被斩首的头颅》。
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念了一首德语诗。这位初次来华的旅行者说,在中国的5天里,他觉得自己像外来游客一样愚蠢,又非常好奇,被这个美好的国度吸引,特别是那可口的食物。“我最好的文化经历,是——吃了皮蛋。”艾斯特哈兹说,他已经初步打算好写一篇小说,名字就叫做《皮蛋》,它也许是一部侦探小说,也许是一个感情故事。
艾斯特哈兹笑言自己一生还未写过任何诗歌,但也无妨。“诗歌不是要我们保持一种不正常的状态,而是告诉我们自由。”有人把诗人比作是精神病患者,艾斯特哈兹认为这其实是对艺术的另一种理解。
语言沟壑 诗歌桥梁
语言也许是诗歌之间的一条沟,但诗歌却能成为不同文化间的一座桥。艾斯特哈兹在朗诵前说道,他很好奇,他读的德语诗歌,在中国听众的耳中是什么内容。
《托尔斯泰园的苹果》是西班牙女诗人尤兰达·卡斯塔诺的代表作,她用西班牙方言加利西亚语朗诵了这首诗。西班牙有四种语言,尤兰达坚持用她的母语加利西亚语写作,也多次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西班牙语。她的朗读,音律和节奏穿行其中,带给观众纯净又独特的异国风情。
来自中国台湾的诗人陈黎翻译的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选《万物静默如谜》在大陆引起轰动。他与观众轮流朗诵了辛波斯卡的《在一颗小星星底下》,他希望用诗歌促进两岸统一,甚至用诗歌拉近东北两个半球的距离。
著名诗人欧阳江河在朗诵了《凤凰》节选后发言说道,如今喜爱诗歌的人虽然没有上世纪80年代那么多,但这可能对诗歌来说是一件好事。留下来的真正的诗歌爱好者能够感受到更加纯粹的诗歌作品。
诗歌朗诵 手机推送
出版人@朝南阳台是本次“诗歌之夜”的推手之一,他参与主编的《读首诗再睡觉》推崇在晚安之前,让疲惫的心灵获得片刻宁静。聂鲁达、辛波斯卡、叶芝、博尔赫斯、海子等101位著名诗人的作品由评委会选摘后,由200位文艺青年每晚朗诵一首,并利用手机扫描页面上的二维码,将诵读声推送到读者枕边,这样读诗听诗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每个夜晚都能成为“诗歌之夜”。
本报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周尤子 陈怡鸣 张孟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