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椅的形制是很容易理解的,一张折叠杌外加一个靠背,就成了交椅。折叠杌最初出现在古代西域,传入东方之后,当时内陆人看了很新鲜,将其称之为马扎或胡床,简单的马扎只由八根直木构成,在此基础上可以变得繁琐精巧,但最终都不离其本,马扎必能折叠,方便使用,有时可以简单折起来,有时则可上折,杌面和踏板可以诸多装饰,为其增加实用之外的美感,但即便没有装饰,那种简单的马扎都非常细巧可爱。马扎进化出来就成了交椅,这种进化可以多种多样,如果在马扎上加一个直后背就犹如灯挂椅,若加上圈靠背就犹如圈椅,区别只在于舍弃便捷性,而将折叠腿足改制成常规椅子的四条直足。
更为多见的当然是圆后背交椅了,了解它的结构是很有趣的,你可以从力学的角度、美学的角度或工艺的角度去观察它。对很多问题的研究,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是很有见解的。例如,在论述交椅的结构时,他有过如下精妙的说明:“圆后背交椅的结构是服从它的折叠需要而形成的。为了折叠,它不能和一般椅子似的扶手与下面的构件(鹅脖及联帮棍)相交,而只能由安在后腿上端的、弯转而向前探伸的构件来支撑。”在这段文字的后面,王世襄讨论了后腿和弯转部分榫卯部分为了加强承重而补救的办法,例如通过角牙、金属或木旋的棍柱以及金属叶片来辅助加强交椅的稳定性,现在我们在流传至今的各种交椅上,确实看到了各种金属饰件,古人为了增加艺术性还在金属上面做出各种雕饰纹路,的确是非常有趣的。
实际上,你只有深入了解它们的构造甚至亲自去制作它,才会明白它为什么是你看到的那个模样,而不是其他模样。你把它拆分开来,问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譬如某处相交的部分为何非要如此处理不可,譬如某处榫卯结构为何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古人造物,一开始必然有很多可能的选择,但最后经过反复的试错,他们必然留下了最为合理的那一部分结构,了解这个过程,是我们接近明式家具最有效的方式,直到今天我也深信不疑。
交椅有着其他椅子不具备的折叠功能,因此也就便于携带,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便捷性同时也带来了其他诸多问题,譬如说交椅需长期负荷承重,力学上也不及其他稳定性更好的椅子,导致其不易完整保存,因此能够传世的交椅也就十分稀少,而且很多还都藏在博物馆的橱窗里,因此你能想象,如果有一把状况良好而做工精美的交椅出现在拍卖场,那么,很多藏家为了一把心目中可遇不可求的珍品交椅,势必会不惜血本争相喊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