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鸥有“三变”
正面黑色皮革、一上一下的“双眼”经典样式,从外观看海鸥似乎没变。“真正改变的是品牌的内核。”总经理曲建涛介绍,复活的海鸥有三变。
体制机制变了。2004年,海鸥相机整机停产,转为国外品牌进行零部件生产代工。2009年,民资入股,成立新的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民营资本占绝对大头,并在市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妥善安置职工、卸下历史包袱,轻装上阵。
团队变了。组建了国内惟一一支数码相机研发团队,其中既有光学高手,也有图像处理行家,掌握着现代数码相机的核心技术。如航天级镜片多层纳米镀膜技术、全天候柔性防抖技术等。最新推出的照投一体机CM9有“双眼”:一“眼”是取景镜头,另一“眼”供微型投影使用。家庭旅游相机CK10一键操作,白天、晚上、光强、光弱都能自动调节,还配备了WiFi功能,也有专门的App软件,可以和手机、平板电脑即时连接。
模式变了。注重“平台模式”发展,相机大部分零部件由海鸥独立研发设计,相关核心部件与国外知名企业联合研发,然后外包给生产加工企业生产,最后由海鸥组装测试,把附加值最高的部分留住。
艰难中探索国产化
在有些业内人士看来,海鸥的回归是“逆水行舟”。何智远做了多年数码相机销售,对市场感受很深。“卡片机销量连年下滑,别看柜台上有十几个型号,我们一共存了才几十台货,卖不动。主打品牌生产线都缩掉了一半。我很支持国货,但这条路很难。”
新推的CK10定价1999元,曲建涛坚称它并不是一般的卡片机。“我们做的是长焦机,海鸥坚决不做低端,不做OEM。”
国产化这条路确实难走。“拿硬件来说,镜片里的球面加工技术还有图像传感器,国内没有企业能提供。”曲建涛坦言,有些环节还必须与外企合作,但买来人家的零部件后,怎么合成、驱动以及研究图像处理的算法,全靠自己琢磨。
不能光靠发烧友
在上海星光摄影器材城,不少发烧友热切期盼新品上市,这是一批有海鸥情结的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工资每个月20元,海鸥相机是200多元。我们十几个好朋友凑份子,抓阄抽顺序,我抽到1号,大家第一个月凑的钱就给我买,我家的第一台相机就是这么来的。”李明忆起当年,话题不断。不少发烧友家里都收藏了海鸥相机。
要让渐成藏品的海鸥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光靠怀旧、靠发烧友是不够的。“必须重新培育消费者的习惯,但我们有信心。”曲建涛透露,海鸥计划推出会员制,坚持10年为会员免费冲印家庭照、送相框并派送到家。
自主研发、走中高端路线是一个活法,但最关键还要看消费者是否埋单。品牌专家周元祝认为,不仅要找回对老品牌的感觉,更要找到对接时代的消费需求。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创新营销方式,都需要新海鸥思考。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