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是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尽管综合优势较为突出,但上海仍需突破传统线性思维束缚,以国际化、商业化、市场化为导向,打造有上海特色的全球科创中心。
科创经费全年逾7亿元
“加速规划建设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视作应对挑战的长期重大战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在发言中表示,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相继提出了自身的科创目标,如“英国科技城”和“东部硅谷”,而上海要发展成“全球城市”,科技创新是重要内涵。
他表示,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优势。目前在沪两院院士达165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26人,拥有研发人员20.9万人。研发投入也十分充沛,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B)经费支出达7.73亿元,占GDP比重为3.4%,高于全国2.09%的水平,去年的投入更仅次于东京和硅谷。此外,累积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达到378家,“四个中心”和自贸区加速建设等,都给上海发展科技创新中心带来支撑和优势。
不过也有与会专家提出不同观点。普华永道中国中区市场主管合伙人、上海首席合伙人黄佳认为,和公认的金融中心相比,上海仍未成为全国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哈佛中国中心前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韦杰夫则认为,监管和垄断是上海发展科技创新中心的阻碍。“由历史原因或政府带来的垄断,会让有些企业轻易占据大量市场份额,阻碍行业内创新。”凯捷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余煌超则提出,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的总部全未落户上海,使得大批人才集聚他处,也是上海应该重视的问题。
创新体系以市场为主导
与会专家提出,企业是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而在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之外,政府应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创业环境短板,鼓励“草根”创新。
“根据我们的调研,着重创新的企业增长是普通企业的3倍,创新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事关存亡的问题。”黄佳认为,企业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主体,不仅包括国企、外企,还有中小企业。“上海如何放下身段,给大中小企业同等待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卓越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肖明智则以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为例,提出要建设政府、大学、企业、非营利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走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化之路。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驻沪首席代表彭捷宁表示,一个城市要成为全球创新中心,首先要保证每一家公司享有均等进入当地市场的机会,避免因为投资限制抑制外资在研发领域的投资热情。同时建议地方政府在税收和其他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吸引新的研发投资。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