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0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鉴冬眠
陈钰鹏
  陈钰鹏

  1900年的一期《不列颠医学杂志》发表了一则报道,说是俄国普斯科夫的穷苦农民们在每年下了第一场雪以后,便进入所谓的微睡状态,只有吃面包和喝水的时候才醒来,被戏称为人类中的冬眠现象。

  动物的冬眠亦称“冬蛰”,是动物对冬天严寒的环境条件和食物匮缺的一种适应,具体表现为不活动、心跳缓慢、体温下降、代谢降低、陷入昏睡状态。人是没有冬眠的,不过所谓的微睡也是不运动、减慢新陈代谢、减少体能消耗、从而解决贫苦问题——可以少补充能量和少进食,不妨看成一种借鉴行为吧。

  旱獭和刺猬等哺乳动物在完全处于一种冬眠的节能模式时,它们的新陈代谢甚至可下降98%,每分钟心跳只有很少几次,如刺猬的心脏每分钟跳10至20次。一些小型哺乳动物的体温几乎可下降到冰点,欧黄鼠是冬眠体温的创纪录者,可达到零下3℃。有的冬眠动物会改变它们体液的状况,比如减少血小板的数量,以提高血液的抗凝性。有人认为,冬眠动物会不断从冬眠中醒来,提升一下体温——为了像模像样地睡一会儿,因为深睡只有在正常体温下完成。有的雌性动物甚至会在冬眠时分娩,生出后代。

  节能模式不仅仅在冬天被采用,马达加斯加的大尾狐猴每年在干旱的季节躲在树洞里,时间长达7个月。这是至今已知的唯一进行“夏眠”的灵长目动物。喜欢夏眠的海参则有其特殊的原因,海参的食物主要是浅海海底的小生物,夏天,海水上层受阳光照射而温度较高,小生物因此纷纷浮至海面,海参对温度很敏感,如果水温超过20℃,它们便迁移至更深的层面,然而那里的小生物都迁游到海面去了,海参的食物于是成了大问题,它们只好进入夏眠状态。

  人之所以不会自动进入冬眠状态,因为人的血液中没有冬眠动物所特有的诱发冬眠的物质,而冬眠动物的血液中不仅有诱发物质,还有促使从冬眠中醒来的物质,(科学家称之为抗诱发物质)。上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科学家们热衷于研究如何使宇航员在宇宙飞行中随时处于待命状态,他们迫切需要搞清楚动物冬眠的诱发和抗诱发物质。今天的急救医学也为自己提出了课题:如果严重受伤者的新陈代谢能被遏制到最低限度,那么就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的机会。所以医学科学家们同样一直在研究可以控制冬眠的物质(搞清楚具体的诱发和抗诱发物质)。

  人类对冬眠感兴趣,因为冬眠期间的代谢下降有利于对某些疾病进行长期治疗;反之,通过冬眠也能为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争取到必要的时间。从理论上讲,冬眠期间的生物老化缓慢,借鉴冬眠可以看成间接延长人的寿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文娱圈
   第A10版:文娱圈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城区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连载
风信子
现代起点上的修身教育
两袋咖啡豆
借鉴冬眠
今宵灯谜
女人的“第二双眼睛”
氧气的发现
时尚骑行
新民晚报夜光杯A15借鉴冬眠 2015-01-03 2 2015年01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