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所有物质接近一半的成分是氧,空气中21%的体积是氧气,构成人体的约有三分之二是氧。氧气的发现经历过一段曲折的历史。18世纪初,德国化学家施塔尔等人提出“燃素理论”,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由灰和“燃素”组成。物质燃烧后剩下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散逸到空间去了。
1775年4月拉瓦锡向法国巴黎科学院提出报告,金属在煅烧时与之相化合并增加其重量的物质的性质,同时公布了氧的发现。拉瓦锡的实验,使当时化学研究者正确认识了空气的组成成分和氧气对物质燃烧所起的作用,才击破了燃素学说,发现了氧。
1777年拉瓦锡命名为“成酸的元素”,其化学符号为O。我国清末学者徐寿把该气体称为“羊气”。因为是气体,又加了部首“气字头”,成为今天我们使用的“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