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向 新亮点
“两岸要比学赶超。”上海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盛九元指出,固本培元、扶正解表、疏通活络这三个比喻,反映出两岸经济合作的根基和途径,两岸政治互信的深化,是保障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持续推进和深化的最重要基础。另外,上海、福建等自贸区为未来两岸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亮点,在青年创业、中小企业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市场方面,“完全可以去拓展、去开创新的领域。”
说到两岸合作,台湾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产业情报研究所所长詹文男建议:“未来两岸应该在资讯经济互联网+、优质绿色、低碳经济、智慧城市等方面加强合作。”这位拥有20多年信息科技行业经验的专家表示,目前两岸产业较缺乏主体性研发,制造效率导向不利创新;整合应用方面,两岸产业发展主轴偏硬不软,应用整合服务空间受限,应当建立整合规划及展开试点计划、产业链的分工和整合、合作发展品牌等。
新产业 新创意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透露,目前,两岸机器人产业正悄然崛起。“海峡两岸在机器人研发方面各有优势,应该加强联合力量,进行产业升级。”但姚之驹坦陈,“两岸机器人研发合作发展面临商品流通不畅,资本流通不畅、人才流通不畅、缺乏深度合作与整合。”姚之驹提供的相关数据表明,2012年国产机器人销量仅1112台,而独资及合资品牌销量高达25790台,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和96%;但到了2014年,国产机器人占国内机器人市场份额升至13%。他认为,两岸应携手打造机器人产业链。
当前两岸都在谈微型的文创孵化器,都在做文化创意园区。对此,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荣誉理事长李永萍提出,大陆可以从台湾引进成熟的创意市集,再慢慢进入园区和孵化器的阶段。在台湾,文创业者大都是小微企业,而且以年轻人居多,如果在这方面加强推动,未来十年一定会有丰硕成果。
新机会 新期许
“两岸合作潜力多多。”台湾关贸网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明豪在作题为《促进两岸产业分工合作,建立两岸供应链合作体系》发言时建议,两岸青年是带动社会整体发展的中坚,两岸的未来在青年,所以青年交流越发重要,只有推动两岸优质青年交流,深化交流效益,持续为两岸青年交流的合作搭建桥梁与平台,才能使两地青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与创造机会。
作为国民党史上首位“90后”中常委,中国国民党青年团团长林家兴发言时,首先为自己的“出身”进行更正:许多人以为我的家境不凡,其实我在贫困家庭长大。他说:从上世纪的90年代初以来,两岸校际交流无论在数量质量上都在前进,12年来增长了77倍;“自己参加的中华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与大陆有很深的合作。”目前,两岸不管是80后、90后都对未来有许多期许。
厦门大学副校长李建发说,应该积极看待青年学生在两岸关系和发展中的作用,深度探索加强两岸青年交流的方式和路径:“比如设立两岸青年学生社会服务实践基地,拓展交流领域;设立两岸青年学生交流专项基金,营造宽松的环境等。”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