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全国每年接受X射线影像诊断的患者达2.5亿人次,PET/CT近年更被看成最高端的防癌体检项目,但专家提醒——~~~
     
2015年05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每年接受X射线影像诊断的患者达2.5亿人次,PET/CT近年更被看成最高端的防癌体检项目,但专家提醒——
PET/CT辐射风险大诊断有局限
张炯强
■ 江苏省淮安市一名市民正在接受PET/CT体检 图 IC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刘先生是上海某外资跨国企业的人事总监,五一节前夕,公司给了他一项福利:今后每年的例行体检中,加了一个PET/CT项目,此检查价格不菲,据说可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被称为“21世纪最高端的防癌体检项目”。但他又听到了另一种说法:PET/CT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不仅全身从头到脚的X线照射,还需要注射一种具有辐射性的药物,对于健康人体检采用PET/CT检查是有害甚至致癌的。

  到底是体检“神器”还是有害致癌?刘先生一头雾水。负责体检工作近20年,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教授、特需病房主任,现军队转业创办上海专业体检全科医院上海寓医馆的宋维博士明确指出,“PET/CT本身具有很强的辐射,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公众对此还缺乏认识。同时,PET/CT对癌症的筛选,也有局限性。”

  在中国,PET/CT在体检中有增长趋势,它的适用范围被扩展到了普通人群,其查癌功效被说得神乎其神。全国每年仅接受X射线影像诊断的患者就达2.5亿人次,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医疗照射已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人工电离辐射来源。

  1 X射线是医疗检查“双刃剑”

  胸透、CT、介入治疗、核磁共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先进的检验仪器就像一位优秀的“侦察兵”,帮助医生较早发现很多“看不见的病变”。然而,其中的X射线医疗检查则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清晰地分辨出病因;另一方面,人体各种腺体如肾上腺、性腺、乳腺和甲状腺以及眼晶体等对射线都特别敏感,如果超量辐射会损害健康。

  自放射诊疗诞生之日起,伤害就如影随形。首当其冲的是医务人员,接着就是患者。

  几年前,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做了一项统计,在北京市做诊断检查的人中,至少有2/3接受了X线照射(含CT检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辐射防护专家对此表示,做一次CT全身扫描会增加8%的辐射致癌风险。研究估算,北京每年大约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而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那么,究竟什么是PET/CT呢?宋维教授解释:PET/CT,中文全称叫做“正电子发射——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它结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X射线断层扫描(CT)两种诊断技术,既能提供疾病的分子生物学信息,又能提供疾病的解剖学信息。

  对于PET/CT用于肿瘤治疗的作用,业界已有共识。目前,美欧诸国均已将某些成本效益高的PET-CT治疗检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不过,相比多国医保对PET/CT用于临床治疗的积极支持,绝大多数国家并未将PET/CT体检纳入报销范畴。美国及欧洲各国均不支持PET/CT体检,亚洲的日本、韩国PET/CT体检则较为流行。对此,宋维指出,“这不是因为价格,而是因为风险。”PET/CT的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2009年4月《放射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对香港和美国进行的放射剂量研究表明,目前全身PET/CT扫描伴随着大量的辐射剂量和致癌风险。欧洲的癌症专家则指出,“像日本那样的PET/CT体检,可能100个人里才检查出5个人。为了5个人而让其它95个人承担辐射风险,不值得。”

  宋维介绍,目前做一次全身PET/CT所受的辐射量,至少在50毫西弗以上。按照中国辐射防护规范,一名在医院放射科工作的医务人员,每年放射的接受剂量不能超过20毫西弗,而对于普通公众,一年的接受量不应超过100毫西弗。

  宋维说,PET/CT对判断肿瘤性质、评价监测肿瘤的治疗效果从而协助临床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作用显著,除非是40岁以上的肿瘤高危人群,绝不建议将其作为常规体检的工具,特别是那些30岁左右的年轻群体。

  关于医疗辐射的危害,网上有各种不同说法。记者又请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学核医学科主任兼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章英剑,他指出,射线对人体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射线种类和剂量问题,有些射线电离作用比较大,对人体危害也会大些,核医学检查主要使用能发出合适能量伽马射线的核素,其伽马射线特点是穿透力强,可在体外被测出来,但体内电离作用比较小,从这个角度来讲核医学检查是非常安全的。但带上CT后,就要有所控制,CT采用的是X射线,电离作用较大,容易发生致畸致癌。

  章英剑也强调,“把PET/CT纯粹作为体检工具肯定是不正确的,因为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作为肿瘤筛查项目还是要配合其他检查,同时它也只适合特殊人群。”

  2 PET/CT其实并非体检“神器”

  时下在中国,PET/CT的查癌功效被吹得神乎其神。然而,专家明确指出,PET/CT其实并非“灵丹妙药”。

  章英剑表示,PET/CT之所以被描述为查癌“神器”,是因为PET能灵敏地探测肿瘤的分子水平改变。通常肿瘤的葡萄糖代谢会增强,医生看到哪里有放射性异常集聚,就诊断哪里有异常,有可能存在肿瘤。但事实是,有一部分肿瘤的葡萄糖代谢并不旺盛,也就是说,PET/CT会漏诊一部分低代谢肿瘤,包括肾透明细胞癌、黏液性肿瘤、肺泡细胞癌,还会漏掉一些有着特殊代谢的肿瘤如肝细胞性癌。此外,PET/CT的空间分辨率也是有限的,临床上4-5毫米以下的肿瘤,代谢即使高有时也很难探测出来。

  宋维则指出,国际上已形成共识,PET/CT检查首先适用于已经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的分期、复发后的再分期,以及冠状动脉相关疾病的诊治,对于对性质不明肿块的定性或诊断有无恶性肿瘤,并不是PET/CT检查的主要目的。宋维介绍说,“有时PET/CT检查出的结果,核医学专家也不是完全能够解释的,到底是恶性还是良性改变,或是其他技术伪影的表现,就此轻易下结论,往往会造成误诊。”有时发现一些很小的肿物并没有很大意义(如甲状腺腺瘤、微小肺结节),人体自身有修复功能,也许,这些肿物会自动消失。现实中,已经有人因为PET/CT检查造成焦虑,引发一轮又一轮不必要的检查甚至是不必要的手术,很多时候经过手术发现,PET/CT检查出来的所谓“癌症”,只是良性的腺瘤、结核、炎症。这些盲目体检的健康人最终则因为不必要的检查和手术,受到医疗辐射的伤害。

  宋维同时指出,PET/CT在发现空腔脏器(胃、肠等)病变方面存在盲区,因此并不能取代胃镜、肠镜等常规检查。所以说它是查癌神器或是灵丹妙药,都是不科学的。

  那么,PET/CT究竟能查出癌症吗?其概率又是多少?宋维介绍,国内外各医疗机构通过PET/CT筛查出癌症的比例也就1%至2%,而作为体检工具检查总的阳性率1%都不到。显然,PET/CT的肿瘤检出率其实非常低。相反,所有的检查者都要承受医疗辐射的影响,而且,越是年轻的人,受射线影响越大,可能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对于那些年轻的健康人来说,将PET/CT视为高端体检,是得不偿失的。即便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没有明显的临床依据,也不主张以PET/CT方式体检。

  早在2011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就在一份文件中提出要规范使用PET/CT,保护患者合法权益,要求其检查阳性率不低于70%。这一表态意味着PET/CT必须对症使用,只适合于那些癌症患者及高危人群。

  3 警惕过度体检的辐射危害

  “医生,我想放心点,能不能给我做个全身CT”——这是许多医生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尴尬局面。宋维表示,现在许多中国人条件好了,更关注自己的健康,常常提到就是过度体检。其实,医疗检查和治疗一样,如吃药,虽可治疗疾病,但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特别是PET/CT具有辐射风险,肿瘤的检出率并非百分之百,有时还会加重受检者精神上和经济上不必要的负担。

  宋维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眼下公众对于医疗辐射还缺乏全面的认识,部分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对辐射危害的警惕性也有待提高。比如,即使在一些三甲医院,许多拍摄X片的人并没有相应的防辐射保护;医院内不少医疗器材都具有辐射性,相关的防范措施也有漏洞。

  对此,宋维提醒,不必要的检查尽量别做,拍片后下次就诊时要带上,请医生判断是否需要重拍。此外,选择检查方法时一定不要贪大求全,用X射线可检查的,就不要做CT,只有当X射线检查无法确诊时,才考虑用CT做针对性检查,以免加大辐射剂量。

  同时,体检还要考虑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比如,女性40岁以后,每2至3年做一次乳房X线扫描是有必要的,乳腺癌算得上“早发现可获得治愈”的典范。早期的医学检查和自检的结合,可以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但是如果在40岁以前,经常做这样的检查或者一年超过一次,就会弊大于利。同样,用辐射测量骨密度的方法,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十分有效。但接受这种不要太早,有一定的辐射,除非特别原因。

  宋维特别强调,孕妇、儿童尽量避免X射线检查。如果已经怀孕、可能怀孕或正在哺乳期的女性在做检查前,一定要事先告知医生,尽量避免接触X射线和放射性同位素。人体内的有些组织对放射线很敏感,如睾丸、卵巢等,很有可能导致不孕不育或者发育异常。因此,准备怀孕的女性应在检查后半年再怀孕,以最大限度避免因体检不慎带来胎儿畸形。除了孕妇之外,儿童也是辐射损伤的高危人群之一。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细胞分裂活跃,较之成年人敏感得多,且年龄越小越敏感。如果短时间内接受较多次的X光照射,危害就会慢慢累积,造成身体细胞不可弥补的损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刊
   第A10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第A11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第A12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读者之声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健康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新民资讯
PET/CT辐射风险大诊断有局限
新民晚报焦点A04PET/CT辐射风险大诊断有局限 2015-05-04 2 2015年05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