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作意义 主人公赫列斯塔科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一筹莫展之际,他从圣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因被误认为“钦差大臣”而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当时俄国剧坛上充斥着从法国移植而来的思想浅薄、手法庸俗的闹剧,果戈里这部绝妙的讽刺喜剧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也揭露了当时俄国腐朽的荒唐世相。
● 梅耶荷德 俄罗斯戏剧大师梅耶荷德,不仅是与斯坦尼并称为两大戏剧表演流派的宗师,更以戏剧革新者著称。斯坦尼注重“写实主义戏剧”;梅耶荷德推出“假定性”理论,并认为演员应该学会“有机造型术”——动作不该是对日常生活的自然模仿,而应该予人以美感。眼下,国内不少所谓“先锋戏剧”的手法,早在100多年前,就被梅耶荷德使用,如不闭大幕、灯光特写、音乐现场伴奏,乃至让摩托车直接开上舞台等等。从1908年起,他在亚历山德琳娜剧院担任导演。
本报讯 (首席记者 朱光)正如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艺术总监瓦列里·福金所言:“我希望这部话剧在中国不要只被看作一部经典话剧,这其实是一部生动的现代作品”——昨晚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的由果戈里编剧并参与创作的原版《钦差大臣》,完全没有教科书式的“话剧腔”,而是一部诙谐生动、极尽嘲讽之能事的悲喜交集之作。
果戈里创作的《钦差大臣》1836年首演于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该剧院是“俄罗斯剧院鼻祖”,已成立了259年,也恰好位于剧中钦差大臣来自的城市——圣彼得堡。《钦差大臣》最有影响力的版本有两个。一个是首演版,据说果戈里本人还不太满意。另一个是1926年由戏剧大师梅耶荷德导演的版本。而福金,还担任梅耶荷德戏剧文化中心艺术总监、总导演。因而,昨晚上演的版本更倾向梅耶荷德的风格——创新。原作五幕喜剧被切分为两幕十二场,场次与结构更显灵活,角色服饰还原到沙皇统治时期的装扮。最有创意的是演员表演。当冒充钦差大臣的伊凡·赫列斯塔科夫在市长家中展现自己的“权势”时,嘴里模仿出苍蝇的嗡嗡声,然后右手果断“抓住苍蝇”,随意往右脚下一“扔”,傲慢地用右脚碾死了它。随后,他回身“指挥”市长及其下属官员们“合唱”——发出的“和声”一如苍蝇嗡嗡。嘲讽的意味就无需多言了。和声,也是该剧创新之处。耳台上,站立着4位担任无伴奏人声合唱的演员。当“钦差大臣”指挥好市长这帮窝囊废之后,又“远程”指挥这4位演员来为舞台上发生的情境“伴奏”,一方面显现了他的“权力”“鞭长可及”,一方面也为前呼后拥、满台乱窜的官员“掐”准了节奏,形成一幅更加可笑的图景。
与此同时,该剧也在向伟大的戏剧家致敬,传承之处显而易见。 第一幕布景是果戈里亲自绘制的,最高处有果戈里的签名。第二幕的楼梯,则由戏剧大师梅耶荷德设计,在楼梯之上也有着他的签名。但是,这两幕的布景运用并不呆滞。果戈里签名的布景确实是一块高悬下垂的幕布,中间镂空成一扇门的形状。这块布景时左时右,市长及其下属在台上的立场也摇摆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