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百老汇大厦
百老汇大厦造价高达白银500万两,一个让人窒息的数字;大厦的建筑设计师叫弗雷泽,是赫赫有名的公和洋行其中一员,历史没有给他留下更多东西供你我回忆和追述,设计线路走的是其时风生水起的ART DECO。
大厦的立面构图为中高两低的跌落式,从11层起逐层收缩;大厦所有顶部沿口均饰以几何形的连续装饰图案,这让大厦的轮廓线得到了丰富;大厦的外墙底层为暗绿色的高级花岗石,上部则为浅褐色的泰山面砖,那份有些黯淡的色调,在1934年,却堪称上海滩的顶尖时髦。
高达77米的百老汇大厦一开始并不设计做酒店,在业主心里,它应该是偌大上海滩上最高级的公寓楼,没有之一。也因此,设计师在百老汇大厦里安放了供单身人士居住的公寓房99间。当年,我指的是1934年之后的那些年份,入住百老汇大厦的几乎都是西方人士,那些高级白领或金领。
直到1937年8月13日,上海打响了淞沪之战。8月17日中午11点,日本军人蝗虫般蜂拥而入百老汇大厦,他们大声呵斥、命令着非日本居民从百老汇大厦中全部撤出,随后在77米高的大厦顶部升起了一面日本国旗,炫耀着帝国武力对它现在越来越不屑的白色人种的深度鄙视。
半年后,1938年4月,一个让上海十分悲哀的春天,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路过上海,特意在百老汇大厦前作了一个停留。历史真实地记录了他遥望上海第二高度大厦顶部那面飘扬着的日本国旗的这一情景,他若有所思,他在想些什么?是想着日俄战争、东乡平八郎大将将俄国海军中将罗泽德斯特凡斯基的第二太平洋舰队一举击沉于太平洋海面,还是想着他所策划的对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那次毁灭性打击?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自己会坠落在所罗门群岛上,也不会想到日本帝国这面旗帜最终灰飞烟灭的那一幕。
1945年秋季,南京国民政府重新接管上海,百老汇大厦的一部分租给外国记者,其中大厦靠近顶层四个楼面做了“外国记者俱乐部”,对此,美国记者约翰·罗宾逊称其为“亚洲最好的记者俱乐部”,他们是“从头到脚都被仆人伺候着”。
1949年4月30日,当陈毅的部队已经由多个方向进入上海,汤恩伯的残余部队还一一地占领着苏州河沿岸制高点,仅百老汇大厦中便有千余名国民党军人,他们埋伏在大厦各层妄图作最后抵抗,以阻止陈毅的军队通过外白渡桥。当时,约有200多个外国人被困楼内,美国人彼得·唐森德回忆道:“当你把头刚刚伸出阳台栏杆的时候,一颗子弹便从你的头上呼啸而过,这让你以最快的速度缩回脑袋,赶紧将双手抱膝,乖乖地缩成了一团。”唐森德还回忆道:百老汇大厦里不断有国民党军人上吊自杀。
1949年5月28日,百老汇大厦被陈毅军队占领后的第二天,上海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到了1951年,上海市市长陈毅将百老汇大厦更名为“上海大厦”,他曾经入住过其中的1119房,那个时候,上海已经告别她的白银时代,即将进入的是历史中的又一个驿站。
也许有必要穿越白银时代而来到后来的岁月,那是1967年1月的一个极其寒冷的中午。“文革”的激流,正从城市四周呼啸而过,也漫过了苏州河的河面。风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汹涌扑来,江水、河水全都在零下5摄氏度的气温中瑟瑟颤抖,但一路吵吵嚷嚷而来的男男女女对此毫无感觉,他们呼喊着口号,扛着数不胜数的红旗,摩肩接踵地翻越着外白渡桥桥面,“革命”所激发的狂热让他们全然忘却了1967年的严寒。
如果你此刻登上上海大厦18楼,在它的阳台上可以眺望到城市的阔大气象:当年的公家花园全然不是19世纪后期的模样,是好、是坏历史自有自己评说;俄罗斯领事馆的三色旗正在楼下飘扬,那幢建筑也是老上海的一部分;苏州河水此刻波澜不惊,如此平静其实暗藏着上海往事的别种注解;最关键的是,铅灰色天空下,外白渡桥正矜持地跨越着苏州河的两岸,它那钢结构桥身上纵横交错的线条,正显示着节奏的美感、韵律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