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事(连载12)
杨成武上将:送给爱人赵志珍的“生日礼物”
杨成武将军以一纸求爱信“初战告捷”,与赵志珍结为伉俪,共赴风雨,数十春秋情深意长如石刻斧凿。1992年金秋,杨成武将军和赵志珍被全国妇联评选为“金婚佳侣”。1994年重阳节,杨成武将军八十大寿,赵志珍送将军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五十六年前将军的第一封求爱信。此信仅两页薄纸,将军抚笺重读感慨万千,心潮难平。
杨成武将军生子女十人:易生、冀生、燕生、俊生、珍生、东胜出生于战争年代,托付地方百姓代养。其中珍生、冀生、燕生早夭。建国后,又得东明、东荣、东成、杨扬四子女。“文革”中,将军长女易生(后改名杨毅),因“杨余傅事件”受株连,被折磨致死。后恢复名誉,称“革命烈士”。
杨得志上将:铁匠世家,家贫如洗
杨得志将军,湖南醴陵县(现株洲)南阳桥人,铁匠世家,家贫如洗。母生子女十四,活三人。将军八岁随父学打铁,十一岁帮人放牛,十四岁与兄赴安源煤矿当矿工,十六岁至衡阳做挑夫,能挑一百六十斤货物,赤足行走四五十里。将军言,于安源煤矿初识李立三,其时名李龙,常与工人讲古,如《水浒》中的鲁智深、武松、李逵和孙二娘等等,绘声绘色,印象极深。
萧华上将:“延安最近给匪首萧华送来一个美人”
萧华将军,江西兴国人。父萧能赇任中共兴国县委宣传部长、母严招胜任城区委妇女主任、大叔萧能岩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小叔萧能隆任城区工会纠察队长。1930年初夏,萧华将军别母离家,参加红军。后,母严招胜于某战斗中牺牲。1958年春,萧华将军重返故里,寻访母亲牺牲地,并作祭母长诗一首《哭严招胜同志》。
抗日战争时期某日,毛泽东于延河边散步,遇王新兰,有人介绍之:“萧华的对象。”毛问王:“想见萧华吗?”对曰:“心里想,嘴巴不想。”毛大笑还,即命有关人员调王新兰至一一五师工作。1939年底,王新兰辗转至一一五师,喜见萧华将军。1940年,萧华将军与十六岁的王新兰喜结良缘,人称“郎才女貌,天生一对”。国民党电台曾播新闻曰:“延安最近给匪首萧华送来一个美人,此人经过特种谍报训练,能飞身上马,双枪百发百中。”是时,萧华将军二十四岁,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
1961年3月,萧华将军偕妻王新兰自费回江西探亲。其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将军宿招待所,断然拒绝为他做“三牲”荤菜,特意交代厨师只准做南瓜、番薯、芋头、青菜。某日,食堂师傅偷偷加炒鸡蛋与河虾,将军略动几筷,均端给乡亲吃。
萧克上将:手捧《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传》泪流满面
萧克将军,湖南省嘉禾人。父亲为前清秀才,乡间绅士,有地六亩。将军六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后又读高等小学三年,继入县初级师范学校。萧克将军少有大志,激情勃然。喜读孙中山《心理建设》、《伦敦蒙难记》及《宋教仁传》等,崇拜三民主义。某日,其父闻家中有哭声,急推门,见将军手捧《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传》,泪流满面,且读且泣。将军爱国之心济世之情,昭然故里。
宋时轮上将:童年曾醉卧山洞,四虎仔围其身
宋时轮将军,湖南醴陵人,年幼丧母,由其姐抚养成人。某日,小时轮随姐回娘家。初尝米酒,觉甚甜,贪饮一大碗。酒后独自回家,天黑,醉不识途,误入一山洞,和衣而眠。醒后天大亮,觉有物舔其嘴,睁眼视之,四虎仔围其身,小时轮大惧,跃身急逃之。
周士第上将:小学执教,反对旧礼教被辞职
周士第将军,又名周力行、周平,海南琼海九曲区新昌村人。父亲周学实,清朝贡生,民国初年被选为县参议员。生母陈氏,善良俭朴。兄妹五人,二弟早夭,三弟、四弟染病故。将军就读于省立琼崖中学,毕业后于第二高等小学执教。因反对旧礼教,提倡男女平等,被旧学董围攻,视为“大逆不道”,被迫辞职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