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人声装点人生
陆澄
  陆澄

  人类以“呱呱”之音标志生命的新起点,人生始于人声。 

  人们把人声比作世界上最美妙的乐器,这“乐器”,能“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古往今来,人类尽其所能,或用以编织音符、演绎曲调,“英英舒喉”“ 抵掌讴曲”,这便是“歌唱”;或用以激扬文字、张弛语调,赋话语以节律,快慢徐疾,抑扬顿挫,我们称之为“朗诵”。 

  “朗诵”很容易:只需识得方块字,就凭一张嘴“大声”开口、有“感情”表达,就算“准入”朗诵之列了,朗诵其门几乎敞向所有能发声言表者,这是值得宽慰的;然而“朗诵好”有些难:“诗歌或散文”纵然气吞山河、情动天地,却无声无息地躺在书本上,也仅凭一张嘴,要让这些抽象的方块符号,从平面的纸页上“站”起来,动起来,活灵活现,有声有色,成为“立体”的情景物象,所谓“一字新声一颗珠”,就不是一般的功夫了。 

  高尔基认为文学是“人学”,而朗诵以文学作品为本,朗诵者要抵达朗诵艺术高峰,就必须细细地“琢磨人”:颖悟人类真谛、体验人生况味、洞达人世百态……这看似一种“诗外”之功,却是朗诵创造登临绝顶而至真、至善、至美的“内功”“神功”,声音、语言、技巧等等,都将臣服于它。 

  应当感恩我们的远祖先贤,创造并馈赠给我们如此优美动听的汉民族言语音系:字含声韵,调分平仄,吐词见轻重,遣句有节律,用以言情表意,抑扬跌宕,徐疾张弛,百般姿态,万千气象,堪称文字做成的音符,言语谱出的旋律,令人珍爱和崇尚。朗诵,便是用它来为文学“度曲”,诗文华章一旦诉诸言语声律,便宛如大鹏展翼,任由翱翔;朗诵者的真功夫,就在于把这文之声、语之曲的每一个音素合情合理地发挥到极致。 

  文学之“诵”绝非仅是声音之“送”,究其实,是一种有声有色、科学有效的阅读行为。朱熹谈读书有“心到、眼到、口到”之说,“口到”便是诵读,当今称之为“有声阅读”,这是种传统而又先进的阅读方式:一册在手,眼观之,口诵之,双“管”齐下,知识信息的吸纳存储自然要比无声默读强烈深刻。何况当代之“诵”更重内容再现的精准性、审美性:动得口来必须全神贯注、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表情达意务求身心备至、本真无华、细腻传神,一声一息发自肺腑抵达灵府。这样的“动口”,实际上是更为积极的“动心”;与其说是声情兼备的“读书”,不如说是潜移默化的“铸魂”。 

  读书还有朱熹老先生未曾意想的一“到”,就是“耳到”即“听诵”,这是颇具时代色彩的“阅读”之法,君不见,从礼堂会场到马路车厢,借助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这样的“阅读”方式已成为大众阅读的新理念、新常态。文学的“倾听”妙处有三:其一,不限时空与人伴随,合乎当代人行色匆匆、行车忙忙的节奏。其二,“传神写照在阿睹”,眼能聚神也易伤神;用耳阅读,便能闭目而养神,好不惬意。其三,视觉阅读直观其象一览无余;听觉阅读依声取象想象无穷,让你大获创造的美感和愉悦。有声阅读如此有利有益,多滋多味,岂非当代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大幸事要事和快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民生速递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互动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街拍/目击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8版:专版
敬礼
亮一盏灯于脸上
春天里(布面油画)
以人声装点人生
闲吟曲
充满力量的奠基石
新民晚报夜光杯A29以人声装点人生 2015-12-09 2 2015年12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