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80后”、“90后”在父母一辈眼中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如今这些“孩子”也纷纷为人父母,生活重心发生巨变。人们发现,这一代年轻家长变成了“娃控”。
“80后”和“90后”在美国被称为“千禧一代”。他们通常有着管控甚严、望子成龙的父母,好胜心强,社交广泛,强调个性。现在,这一代面临“养娃”的新挑战。
不受传统观念束缚
据统计,美国现有超过2200万“千禧家长”,每天为美国“贡献”大约9000名新生婴儿。和他们的父母“婴儿潮一代”不同,“千禧家长”熟悉电脑和网络,惯于接受多元文化,晚婚晚育,不受传统束缚。对他们自己的孩子,“千禧家长”们也有不同于上一辈的养育方式和价值要求。
旧金山的海斯一家就是这样一个“非传统”家庭。36岁的妻子肯妮亚在公关公司工作,是这个家的经济支柱,33岁的丈夫卢卡斯是全职爸爸,负责照顾5岁的双胞胎儿子阿斯特拉尔和德菲。他给儿子用棉布尿布,教他们阅读,坚持素食喂养,因为夫妻俩都是素食主义者。他们开设博客,把当父母的每一步都用照片记录下来。他们有个口号:“自2009年起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并人性化地养育孩子。”
卢卡斯相信,因为有他这个全职爸爸,他的儿子应该能学到关于性别平等的重要一课。他说:“社会上流行许多根深蒂固的性别成见,我承认我很喜欢挑战那些充满歧视的成见。”肯妮亚则说:“我只希望他们与众不同。”
当问到“千禧家长”希望孩子拥有什么特质时,最常见的回答是“心态开放”、“有同情心”、“有质疑精神”。这也是他们对自己的期望。
58岁的琼·琼斯-杰克逊在马萨诸塞州当了29年小学老师,教了很多5到10岁的孩子,有些学生的孩子后来也成了她的学生。
琼斯-杰克逊说,今天的学生和过去有很大不同,“你得花更多心思去让他们保持注意力。”但他们学起来也更投入,更爱互动。比如,教拼写时,过去她只需在黑板上贴一张卷子,让学生照单接受测试。现在,她让孩子们参与设计拼写测验的单词,每个人的测验单都不同,平时练习作业也可以自选。”
孩子们展现更多主观能动性,琼斯-杰克逊认为这其中有社交媒体的功劳。在“千禧家长”的引导下,今天的孩子惯于使用社交媒体,使他们的对外交往更广、更密切,也更多地在校园之外进行。
养娃利用社交媒体
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千禧家长”喜欢在社交媒体上“晒娃”。28岁的自由作家丹妮尔·康普摩尔去年进产房时,身边跟着两个朋友,肩负着用高清视频记录下她儿子出生那一刻的重任。
康普摩尔说:“他刚会呼吸空气,照片就上网了。谁不想听见别人夸自家孩子好看?作为一个家长,总是纠结自己的决定到底对不对,经常自我怀疑,希望听到别人说我们当父母当得很好。”
但这种做法也是有代价的。当你把为人父母的每一步都贴在网上时,就要准备好接收一些你不想听到的意见。
35岁的母亲乔迪·迈耶最近刚从职场退出,当上全职妈妈。她把自己的决定在“脸书”上一说,就立即遭受朋友们的“轰炸”。“我的‘脸书’好友有一半都在说‘你得工作,得为家庭贡献’这种话。不管是当全职妈妈,还是母乳喂养、用不用尿布等话题,都会引发争吵。”
即使如此,大部分“千禧一代”不会因此拒绝社交媒体。比如,“全职爸爸”可以借助网络找到其他“同类”,不会觉得孤独。而每一张晒娃的照片,虽然可能招惹评头论足,也是年轻父母们从亲戚朋友处收获支持和肯定的机会。
“千禧家长”们还喜欢用网络寻找育儿问题的答案。“给孩子看多长时间电视”“尿布疹用什么治”“该不该和孩子同床睡”……当有疑问时,上一辈父母先问自己爸妈,而“千禧家长”更习惯于上网搜答案。
不过,上网虽便利,却可能带来“信息过载”问题。网络“专家”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并非权威,还可能互相矛盾。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可靠的解决方案,往往会耗费家长很多时间。
35岁的阿莉莎·韦斯特林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家人刚迁居新社区不久后,女儿开始抱怨耳朵痛,韦斯特林想找一个儿科医生问诊。“如果是20年前,找到一位新医师我可能只需要问一两个人。现在呢?我会浏览网上对所有医生的评价,查出他们上的哪家医学院,发一堆咨询邮件……这个本来挺简单的问题变成耗费几个小时的繁冗工作。”
做完这些后,她累得不行,却还是没有得到清晰答案,最后依然选择开车45分钟去找旧宅附近的儿科医生。
不再牢牢掌控孩子
上网找答案也许耗时,但很多“千禧一代”宁肯如此,也不会再简单遵循父母一辈的建议。
“千禧一代”普遍比父母一代结婚晚,第一次当妈妈的平均年龄已推迟至26岁以上。在育儿问题上,“千禧一代”厌倦了父母那种“以成功人士为人生目标”的教育理念。他们依然关注孩子成长,但不会直接指导和安排孩子的生活,而是随时跟踪、即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32岁的艾莉森·罗密欧对母亲强烈的控制欲印象颇深。“她每件事都要牢牢掌控,从不让我们独自参加任何活动。我感到自己必须随叫随到,扮演一个完美女儿的角色。”
现在,罗密欧有4个孩子,她不想重蹈母亲覆辙。“我更想成为孩子的朋友,而非母亲。给他们空间表达自我,拥有小小的独立人格。”
市场调查公司FutureCast发现61%的“千禧家长”认为“孩子需要更多不受规划的玩耍时间”。该公司的杰夫·弗罗姆说:“这里不存在‘命令-控制’模式,“千禧一代”信仰民主精神。家长会为了这周末做什么这种小问题进行全家投票。”
用民主原则经营家庭生活需要很大耐心。伊利诺伊州的凯尔·艾肯伯格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每天都让孩子自主选择吃什么、穿什么,他承认这么做挺累人。“每天都会不停听到这种问句,‘我能得到奖赏吗?’‘我能吃块曲奇饼吗?’我们都快被逼疯了。”
技术的发达为“千禧家长”跟踪孩子成长提供了便利。孩子长到一定年纪后,手机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重要联系。一旦这种联系中断,父母就会坐立不安。“佩米格瓦赛特夏令营”的行政主管多蒂·里德注意到,妈妈们经常会在孩子出行前往行李内多塞一个手机,因为她们知道第一个手机会被夏令营管理者没收。“父母们太习惯于每天与孩子保持联系,突然有几个星期要断了联络,会让他们很难受。”
但据里德观察,孩子们反而很乐意利用夏令营不“通电”的规矩,离开父母的跟踪。“这样能让他们彻底放松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