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年来有了一个时尚的新称谓——魔都。魔都者,魔力之都也。经过20多年的大规模建设,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座大都市,并不为过。白天,走在陆家嘴、南京路、徐家汇等市中心的街区,摩天大楼鳞次栉比,时尚地标人头攒动,顶级酒店富丽堂皇;入夜,商厦霓虹闪烁,剧院璀璨夺目,豪车在四通八达的高架隧道上飞驰……挡不住的魅力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魔力。
东海大桥、上海中心、浦东国际机场……近年来,上海创造了许多个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上海地铁总长度548公里,继续保持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全球前十大港口中,上海已超过新加坡,跃居第一。“2016上海会展论坛”传出消息,上海可供展览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展览总面积、特大场馆展出能力已达到全球第一。这一切,足以令这座城市的市民自豪。
然而,如果从繁华的中心城区往外走一点,来到城郊接合部,一不留神走进“城中村”,却时常会看到另外一种景象。老房子摇摇欲坠,违法建筑犬牙交错,小商小贩随意摆摊,地下食品加工场、无证餐饮小店一个接一个,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河道黑臭……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五违”现象严重。在上海,这样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城中村”有不少,像已经开展大规模整治的闵行许浦村,以及市委书记韩正近日暗访的普陀区红旗村、嘉定区江桥镇幸福村,都是如此。
事实上,不仅是“城中村”,市中心也有这样的不和谐景象。在一些批发市场里,“生产经营生活”三合一的情况比比皆是,一个铺面,不仅做生意,而且一家人的吃喝拉撒住宿都在这里;在浦东某个高档小区门口的道路上,违法建筑、跨门经营随处可见,各类生活和工业垃圾当街堆放,各种脏乱差现象长期困扰周边居民;在中心城区稍微偏僻一些的小路上,修车铺、洗车摊一个接一个,将人行道全部占满,泛着白色泡沫的污水四处飞溅;甚至在轨交2号线南京西路站,一溜小摊贩永远将地铁口堵得严严实实。这一切,都与一路之隔的繁华街区、幽雅住宅区恰成鲜明的对比。
有人这样感慨上海城区的某些地方:“外面看看像欧洲,里面看看像非洲。”这不是一句笑话,而是点出了城市环境的短板所在。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这就是“短板效应”。上海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可是,一块环境的“短板”,往往影响了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居民的幸福指数。一座城市要实现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老百姓的满意度能否提升,还取决于短板能否补齐补好。
补齐短板更是百姓的期盼所在。去年的上海市人代会上,德甄代表向韩正书记反映了合庆镇勤奋村黄月琴老妈妈的心愿:“希望自己有生之年,看到合庆镇的环境能够改善。”黄妈妈的心愿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年中,韩正书记亲自到合庆镇暗访,提出了限期整改的要求。举一反三,上海的环境短板还有哪些?去年9月,本市确定了9个区县11个地块作为2015年治理对象,包括浦东合庆镇、青浦青东农场和练塘镇、金山朱泾镇等。
去年10月,闵行向最大的“城中村”许浦村发起了攻坚战。经过努力,许浦拆违和环境综合整治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历史违法用地153.81亩全部消除,民房违法建筑拆除11.5万平方米,河道违法建筑拆除5.32万平方米,企业存量及其他违法建筑拆除25.5万平方米,无证照经营整治取缔565家,外来人员减少1.3万余人。许浦村现已进入了以环境改善及生态修复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阶段。而地域更广的合庆镇希望用三年完成“黄妈妈的心愿”。去年,经过大半年的整治,环境安全问题基本得到清除,上海运泽实业公司2300多吨危化品实施搬迁,一批违法建筑得到强势拆除。浦东新区先后对96条河道进行了疏浚整治。
环境短板,是民生问题,也是对上海整体发展有影响的问题。它绝不仅仅存在于城乡接合部的“城中村”,中心城区也有各自的短板,比如一些尚未改造的棚户区,一些别墅区里的违法搭建,一些无证经营的餐饮店,一些跨门营业的水果摊,一些四处散发的小广告……环境短板,也是最难根治的城市顽症。今天拆除了违建,明天又悄悄搭起;今天整治了乱设摊,明天又摆了出来。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行动起来,用创新思维来加入“补短板”的行列。也希望市民们来当“啄木鸟”,将脏乱差的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举报。
正如黄妈妈期待重现“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环境,中心城区的居民,则期待街道整齐,道路畅通,小区洁净。一座城市,只有从“面子”到“里子”都干净、美丽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才能真正提升。
(作者为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