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假美容药品堂而皇之参加美容美发化妆品博览会,加价销售牟利;含有重金属的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下水道……今天上午,上海市检察院召开“两个专项立案”(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本市查处这两类民生案件的情况。
据介绍,2015年,全市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大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危害食品药品安全案件的打击力度,共批准逮捕这两类案件275件335人,提起公诉395件475人。2015年3月起,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部署,在全国检察机关范围内开展为期两年的“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3-12月,全市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共计201件264人。
美容微整形假药案增多
据统计,立案监督的两个领域犯罪案件共涉及9个罪名,主要具有这些特点——
■ 污染环境犯罪主体多为无证经营的加工作坊业主,犯罪行为以超标排放废液为主;
■ 破坏资源类犯罪涉及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案件呈上升态势;
■ 食品犯罪案件涉案食品种类繁多,涉及面广;食品领域犯罪呈现出由“单打独斗”向“链式作业”发展的趋势;
■ 药品类犯罪中,性保健假药犯罪案件居首,美容微整形领域假药案件增多;
■ 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假药现象突出,未取得互联网售药许可的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销售假药成为假药犯罪的重要手段。
专业化研究“对症下药”
食品中滥用添加剂超过多少量属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盛装危险化学物质的器具是否能共同认定为危险废物?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领域的犯罪案件,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多,取证难、鉴定难、定性难。2015年8月,上海检察机关成立了由22名检察官分别组成的环境资源犯罪和食品药品犯罪两个研究小组,并将食品犯罪案件细分成肉制品、奶制品、面制品、油制品、调味品等类别,药品领域细分为性保健假药、美容整形假药、中医保健假药等类别,环境领域细分为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类别,分别对每一类别的定罪标准、取证要求、法律适用等进行专题研究,为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提供保证。
帮助堵漏建制查“蛀虫”
结合办案,检察机关还深入分析案件背后的社会原因以及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利用检察建议、座谈会等形式向行政执法机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帮助堵漏建制。同时针对一些部门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和监管人员玩忽职守、包庇纵容,检察机关将两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高度重视摸排深挖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背后的职务犯罪线索。
如闵行区检察院在办理某公司生产、销售过期牛肉案时发现,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检疫员王某利用职务便利,以“加班费”名义收受贿赂8.2万元后放松监管,对该公司违规贮藏12.4吨过期牛肉等不法行为隐瞒不报,并伙同该所动物检疫员凌某收受另一家公司贿赂4.2万元,导致该公司对外销售过期牛肉8000余公斤,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王某和凌某涉嫌受贿、玩忽职守案正在审查起诉中。 本报记者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