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底,我们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77级三班51名同学顺利毕业,各奔前程。我们这个班,由于是“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招录,且是“扩招”,因此比较特别:一是年龄差异大,长幼相差往往达十五六岁,邻班有位仁兄竟然和其儿子同时接到录取通知书。二是身份多样化,我是“修地球”已达6年的农村青年,同学中工人、营业员、应届高中生、退伍军人、民办教师等,应有尽有。三是政审“情况”多。进校后才知道,我们这个班的同学,虽然高考分数均达录取线,但政审中或多或少有些“情况”,录取时曾遭暂时“搁置”。因此号称1977级,实际上直到1978年4月6日才开学。
转眼到了1980年底,按照当时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均由国家分配。我作为师范院校毕业生,毫无悬念的是回原籍当教师。因此毕业时,背起背包,拎了木箱,踏上回乡的汽车。第二天,将毕业生报到证送到县教育局人事股。一位人事干部说:“报到证放这里,具体分到哪所学校,回去等消息吧!”大约过了十多天,果然接到了县教育局寄来的通知:我被安排在自己就读初中的母校——阜宁县沟墩中学任教。就业去向甫定,便有热心的同学作过汇总:约三分之二的同学分配在学校当教师,另三分之一的同学进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
我在任教七年之后,按照上海市解决夫妻分居困难的政策,于1987年9月调沪,从事职工教育工作。此后在某机关先借用,再调入,随着机构改革和体制调整,单位几经变化,岗位数次调整,已于2014年从机关退休。
蓦然回首,36年过去,当年的77级三班毕业生已逐步步入退休季。由于种种原因,坚守三尺讲台至退休的同窗,虽或为大学教授,或为中学高级教师,桃李天下,令人感佩,但数量寥寥。更多同窗在非师范岗位上辛勤耕耘,收获多多。如在打理海运企业的同时,悉心研究并出版洋洋180余万字的《盐城方言大词典》的姜茂友;在苏州市“非遗”保护研究与实践方面成果丰硕的龚平;爱好文学,毕业前即发表小说,现为省报主编的陈钢;在政府部门工作,业余研究《史记》和唐诗,发表多篇(部)论著的朱枝富,等等。这些众多的事实证明:毕业,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毕业后的时空,可以演绎无数的可能;只要脚踏实地,便可行稳致远。
十日谈
毕业季
他们曾是好友,种种原因使他们一再分离走上不同的路,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