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节的拉脱维亚里加老城,鲜花盛开。那天上午,我们旅游团一行在老城的市政厅广场游玩,慕名来到广场中心的“罗兰德”塑像和黑头宫老建筑前照相。
突然,一批来自挪威的小学生,打着蓝色的队旗,穿着盛装,提着铜管乐器,在“被占领时期博物馆”前的台阶上,有序排开队形,纷纷准备起乐谱架子。
正当这支远道而来的乐队,摆开架势,调好音调时,天色阴沉起来,刹那间,一阵大风吹来,乐谱架子被刮得七零八落,豆粒般的雨点说下就下,围观的游客们准备散去。可是,这些小学生纹丝不动,只见一旁带队的老师和随行的家长,取来透明的雨衣,孩子们迅即穿上后,依然全神贯注地等候着指挥老师的指令。
游客中有人悄悄地向带队老师建议:“天下雨了,你们可以到博物馆的‘过街楼’下去演出。”原来,博物馆的底楼是敞开式的“过街楼”,场地宽大,足以避雨。老师谢绝道:“台阶上有助于展开队形,确保演出效果。雨中演出,更可以锻炼孩子们。”
随着指挥老师的手势,音乐声起,孩子们在蒙蒙细雨中,依然是吹号的吹号,敲鼓的敲鼓,任凭雨水顺着金发的刘海,由额头往下滴,裸露的双手早已湿漉漉的,稚嫩的脸蛋上一双双蓝眼睛,紧紧盯着乐谱,没有一个心有旁骛。有几个孩子,干脆不穿雨衣,淋着雨,精神抖擞的边注视着指挥的手势边敲着鼓点。一曲罢了,游客们掌声四起。孩子们正是这样一丝不苟地在雨中演出着,乐声早已飞进游客们的心里。
不论是黑头发的还是金头发,人们都冒着雨伫立在广场上,沉浸在那熟悉的音乐声里,更被那些孩子们的敬业精神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