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也是新中国的第一个自费出境旅行团出现在1957年。1956年中共八大以后,全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后,政府开始允许部分工商业者在旅行社的组织下,自费出国旅游。第一个旅行团的目的地就是前苏联。
到莫斯科中间分段停机七次,实际飞行22个小时
首发团的49位成员,上海有35位,广州有14位,多数是工商业者和基层单位的领导。家父高事恒当时在上海市对外贸易局工作,做过对前苏联的业务,就在这个旅游团里任理事长,可以被认为是“管总务”的,所以有点这方面的资料留存至今。
要参加这第一个自费出境团可不容易,旅游者需提早三个月报名。1957年6月25日,大家在北京集合,于次日早晨坐飞机出发。当时还是螺旋桨客机,中间要分段停机七次,实际飞行时间长达22个小时。直到27日13:30才抵达莫斯科(北京时间18:30)。整个旅行历经前苏联的六大城市: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罗斯托夫、索契、基辅、列宁格勒。他们曾乘游轮沿伏尔加河南下,一小时后折入列宁伏尔加——顿河运河。上下水闸13道而至顿河,过齐姆良海而抵罗斯托夫。也曾乘火车赴索契,车在亚述海和黑海边行驶,沿途风景颇佳。一路上参观轻重工业的工厂十多个、集体农庄一个,以及不少名胜古迹、纪念馆、博物馆、文化宫、展览会等。7月18日早晨从莫斯科乘国际列车返国,7月25日抵哈尔滨。家父因上海还有预定的工作等待他处理,就按照日程返回了,据说当时该旅游团还有少数游客,分团去东欧国家继续旅行的。
谈及旅行感受,当年喜欢动手写文章的父亲在他主笔的铅印本《旅苏观感——1957年中国第一批赴苏旅行团》里写到:“这次中苏两国国际旅行社所给予我们的照料,无论在食宿的款待,行程的指引及新事物的讲解,真是不惮烦劳,无微不至,这是我们衷心感谢的。”这段文字,说明这个旅行团全体游客感受到了中苏友谊的氛围。
由于每个游客容许用人民币换取的卢布是有严格限制的,大家都注意保存着派最重要的用途。记得父亲从苏联回来,给我的礼物是一本纸模和一盒象牙色的塑料积木。即两张硬纸板,中间夹着用纸剪的模型。我打开硬纸板,剪纸在两张硬纸板向两边牵动后,就站立起来,竟是全套的克林姆林宫建筑模型!那盒塑料积木更是稀有,当时中国没有塑料,我原来的木质积木容易脏。塑料积木洗涤后,鲜艳亮丽,令人喜爱。家父给他自己买的是一大盒双面保险刀片,薄薄一片是男士刮胡子的专用品,其钢锋的工艺质量也大有讲究。
在赴苏旅行团名单里有个来自上海的张复辛,是当时上海中国旅行社的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共地下党员。家父爱好旅游和摄影,并收集了大量旅游资料和照片,这引起了张复辛总经理的兴趣,后来两人约好来我家看《旅行杂志》。《旅行杂志》是中国第一套有关旅游的刊物,1927年春季在上海创刊,1954年停刊,后移师北京,成为中国青年出版社。《旅行杂志》刊物的封面刊头,都是叶恭绰的手笔。叶恭绰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兼交通银行经理、孙中山大本营财政部长。家父收藏了三百多本杂志平放在地上,垒起比一个人还高。这位张总看了我家有全套《旅行杂志》很是赞扬,说是难能可贵。
观礼朱可夫元帅检阅,登“阿芙乐尔”号留影
家父保存的旅行资料里还有一本油印小册子,封面由作者用毛笔题“旅行纪事诗草——黄炳权”,这位黄先生在旅行中诗性大发,共写了44首七律,每首诗后都有几条注解,从中可以了解到整个旅游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和趣味。如第一首:
领先飞向莫斯科,
八达官厅掠眼过。
塞外风光看不足,
蒙都又听别离歌。
注:1.1957年中国第一批自费旅旅团共49人,于6月26日在北京分三批起飞,我列第一批领先起飞。2.八达山脉及官厅水库。3.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机场降落,下机小憇,见一蒙妇和她儿女含泪呼号,拥抱吻别,很慷慨地搭乘我机。
还有一首“冬宫”:
游览冬宫忆故宫,
东西风格不相同。
辉煌金碧无多别,
一姓豪华百姓穷。
在小册子背后还有图章:“上海盛泽誊写社印、南京东路119号”。
另一份油印的《旅苏简章》,则是旅行社准备的材料。纸面发黄,包含有“游览路线示意图”、“赴苏旅游须知”、“旅苏游览路线及费用简表”和“说明”,文字简朴但内容实用。按照当时的物价指数,在前苏联境内的基本费用是人民币1476.54元。其品相与现在由旅行社发放的五彩缤纷的简章完全是两个类型。
旅苏回来后,家父谈论起见闻。在列宁格勒时正逢庆祝前苏联海军节,有机会观礼朱可夫元帅检阅雄壮的舰队,登上十月革命发第一炮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留影。除了正常的观光外,他们与普通前苏联人交谈,还有他们的感受。列宁格勒的居民在谈起当年城市被德军包围后饥饿造成的悲剧时,回忆者的眼泪夺眶而出。
旅行中还有个小插曲,作为旅游团的理事长,家父要管几十件行李。首发团因经验不足,在事先沟通方面难免有欠缺,怎么处理小费和搬运行李的事宜,没有形成共识。当时前苏联的旅馆行李员是要收小费的,中国人不适应这类处理方式。到了那时候那情况,家父很配合地递上自己私有的人民币,但是行李员因为不认识人民币而拒收。家父又舍不得给卢布,中国游客换取卢布是有配额限制的,要留着给家人买礼物。家父只能自己动手搬运几十件行李,而前苏联的行李员们则袖手旁观。家父也不怕难为情,只当正在做健身运动,好在他经常运动,满身大汗后洗个澡,也颇为痛快。后来他每说到这里,都是一阵以苦为乐的大笑。
在中国现代史上,上海有不少领域都是先行一步,旅游业亦然,无论国内游、出境游,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这个中国第一的自费旅行团,就是其中一例。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摘自《档案春秋》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