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院士是“上海地铁之父”,也是“中国隧道之父”。据隧道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焰介绍,刘建航所开创的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土体微扰动技术”、深基坑施工“时空效应”理论、盾构法技术和轨道交通施工“21条”等,不仅指引包括隧道股份在内的中国隧道人,建成共和国第一条越江隧道、上海第一条轨道交通等黄浦江底20余条隧道和数百公里轨道交通工程。
张焰前天在《纪念“中国隧道之父”刘建航院士,致敬中国隧道50年创新精神》一文中写道,至今还记得刘建航老先生对他这一代隧道人说过的两句话,一句是:“在我的一生当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做人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科学求实的精神。有了这个‘毅力’和‘精神’,便可以将理想变为现实。”另一句是:“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隧道,让创新成为中国隧道建设不变的主线。”
本报记者晏秋秋曾数次采访刘建航。当年,刘院士给他留下的两大印象是“极焦虑”和“谦虚大气”——
“记得第一次去他家,刘老一个劲地感叹:‘睡不着,睡不好。’我问他答,但更多时候,他更像是在自言自语:‘上海地铁这么多线路,一些地方需要24小时监控,怎么能睡觉?’当时,有一条地铁线的过江段出现问题,刘老一晚上要打二十几个电话,怕影响家人休息,索性就在客厅打地铺。”“就我的地铁条线采访而言,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打刘老的电话,或是发短信请教,他几乎是有问必答,而且总是商量口气。我的文章,再粗鄙,刘老总是给予鼓励。”
焦虑,是因为负责;谦虚,才有可能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上海这座城市,不会忘记刘建航!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