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今日送别“中国隧道之父”刘建航
~~~——今日送别“中国隧道之父”刘建航
~~~——今日送别“中国隧道之父”刘建航
~~~——今日送别“中国隧道之父”刘建航
~~~——今日送别“中国隧道之父”刘建航
     
2016年08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这座城市,不会忘记他!
——今日送别“中国隧道之父”刘建航
金志刚
  今天上午,“上海地铁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举行。7月31日,刘老先生在上海走完了他朴实而又丰富的一生,享年88岁。连日来,社会各界人士深情追思刘老先生,“上海这座城市,不会忘记刘建航”是大家的心声。

  刘院士是“上海地铁之父”,也是“中国隧道之父”。据隧道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焰介绍,刘建航所开创的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土体微扰动技术”、深基坑施工“时空效应”理论、盾构法技术和轨道交通施工“21条”等,不仅指引包括隧道股份在内的中国隧道人,建成共和国第一条越江隧道、上海第一条轨道交通等黄浦江底20余条隧道和数百公里轨道交通工程。

  张焰前天在《纪念“中国隧道之父”刘建航院士,致敬中国隧道50年创新精神》一文中写道,至今还记得刘建航老先生对他这一代隧道人说过的两句话,一句是:“在我的一生当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做人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科学求实的精神。有了这个‘毅力’和‘精神’,便可以将理想变为现实。”另一句是:“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隧道,让创新成为中国隧道建设不变的主线。”

  本报记者晏秋秋曾数次采访刘建航。当年,刘院士给他留下的两大印象是“极焦虑”和“谦虚大气”——

  “记得第一次去他家,刘老一个劲地感叹:‘睡不着,睡不好。’我问他答,但更多时候,他更像是在自言自语:‘上海地铁这么多线路,一些地方需要24小时监控,怎么能睡觉?’当时,有一条地铁线的过江段出现问题,刘老一晚上要打二十几个电话,怕影响家人休息,索性就在客厅打地铺。”“就我的地铁条线采访而言,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打刘老的电话,或是发短信请教,他几乎是有问必答,而且总是商量口气。我的文章,再粗鄙,刘老总是给予鼓励。”

  焦虑,是因为负责;谦虚,才有可能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上海这座城市,不会忘记刘建航!

  本报记者 金志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2016里约奥运会倒计时1天
   第A17版:2016里约奥运会倒计时1天
   第A18版:2016里约奥运会倒计时1天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A23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广告
   第B08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西子湖畔整装迎接“钱塘时间”
“状元”弃考医科说明不了什么
大学生体验环卫工
15省区市联合巡查保护长城
上海这座城市,不会忘记他!
新民晚报要闻A02上海这座城市,不会忘记他! 2016-08-04 2 2016年08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