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意味着天气将逐渐转凉,秋季也就近在眼前。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天气凉爽,不要过早添加衣物,适当冻一冻让身体能够逐渐适应寒冷的天气。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这么“冻”。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内科宋贺主任医师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受到寒冷刺激后,会加重心脏缺血、缺氧症状,甚至还会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她建议,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应该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加减衣物,而不要一味照搬“春捂秋冻”,让身体受到伤害。
“秋冻”不当小心引来心梗
随着白露节气的来临,夏和秋算是走到了分水岭,白露后雨水增多,暖空气将“退避三舍”。由于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所以人们往往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形容白露节气后气温下降。此时,如果盲目“秋冻”容易引发心血管意外。
这天清晨,王老伯一身短衣短裤在家门口的小公园晨练,谁知练着练着,老人突然不省人事,邻居急忙将他送往医院抢救,经检查王老伯被诊断为急性心梗。宋贺教授分析说,像王老伯这样的情况显然因秋冻受寒引起。
据了解,当遭遇寒冷刺激时,人体为了抵抗低温就会把血液从皮下血管输送到身体内部,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搏动加快,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心脏缺血、缺氧,造成冠状动脉痉挛,附壁血栓脱落,甚至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她提醒,其实适合“秋冻”的是处于健康状态的人群,有基础疾病的人如果盲目秋冻,不但达不到防病强身的目的,后果还可能很严重。
夏末秋初,锻炼需循序渐进
气候宜人的秋季,让那些原本因为酷暑而疏于运动的人们又有了运动的兴致。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在户外运动的时间也有所增加。宋贺教授特别指出,身患高血压的中老年朋友在秋季的血压往往要较夏季增高约15mmHg,很容易造成冠状动脉循环的障碍。
宋教授强调,在室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坚持适度的户外运动,如慢跑、打太极、慢走等可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使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建立起侧支循环,保证对心肌的供血。但需要注意的是,秋季清晨的气温较低,在锻炼时不要因为热而脱得太多;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着凉;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人的肌肉韧带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运动前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同时,运动量不宜过大,每次运动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额头上微微出汗就应立即停止。
由于老人生理衰老等因素会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稠度也较高,人在夜间呼吸和出汗,也会耗散部分水分。另外,老人常有起夜习惯,夜里体内水分也会消耗较多,所以,宋教授建议,起夜时或晨练前最好喝杯白开水,以冲淡血液。运动时更要选择舒缓的项目,以免发生意外。
初秋应注意保暖、调节情绪
30岁的薛先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年纪轻轻就心梗了。原来,最近他每天都处在紧张、抑郁的情绪中,工作压力较大,前两天还加班到凌晨。就在发病前一天,薛先生突然感到胸闷不适,还是坚持上完了班,但第二天,薛先生胸闷的情况不但没缓解,还出现了心绞痛症状,这才引起了他的警觉。前往医院就诊后,心电图结果显示是急性心肌梗死,所幸抢救及时,薛先生已无生命危险。
为什么情绪也会影响心梗发病?宋贺教授解释说,人体长期处于高压的状态下,容易造成紧张、抑郁或情绪波动过大,引发内分泌失调,导致血压异常、心室负荷加重,从而使心脏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诱发急性心梗等心脏疾病。宋贺提醒,健康人也应该学会调解情绪,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避免过于开心或抑郁的情绪波动,对预防心脏疾病也有很大的帮助。
“进入秋季,冠心病患者除了要坚持服药之外,还一定要注意保暖和补水。”宋教授强调,中老年人不要让自己受到“冷刺激”,如不要吃过多的冷饮料,不要用冷水洗澡、洗脚;夏天时很多人喜欢开空调睡觉,但立秋以后的睡眠,要特别避免受凉气侵袭,晚上睡觉温度低时,要注意保暖。
宋贺表示,入秋之后,冠心病患者不要跟风“贴秋膘”,饮食还应坚持以清淡为主,尽量别吃辛辣、高盐食物,避免三餐过饱;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黑木耳、豆制品,可适当吃一些瘦肉、鱼类,尽量少吃过于油腻或高脂肪食物。
专家简介
宋贺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委员。主持科研项目两项,科研成果两项,曾在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二十余年,学科带头人,对心血管疾病有较深研究,尤其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内科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及疑难杂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