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明确拒收礼物
教师节,本来是一个崇尚尊师重教、表达感恩的节日,然而,社会的功利风这几年渗透到了纯洁的校园里来。因此,2014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要求广大教师自觉抵制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不正之风,设立了6条“红线”,包括了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同年,上海市教委也明确表示,上海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师德,将执行“三个最严”:最严规范、最严检查、最严惩戒,在职中小学教师若违规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将在职务评聘中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
记者调查发现,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实行严格的不收礼的规定,为了杜绝家长送礼,有的幼儿园多年前就不允许老师在学校接收私人快递。从几年前开始,上海外国语大学静安外国语小学就提出了“绿色教师节”的倡议,提议:教师拒收任何礼金、礼物,而学生送给老师最佳的礼物是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祝福。
并非人人都做手工
“教师节总想给老师表达下感谢,但是不能送礼,孩子手工又不好怎么办?”秦女士最近有点苦恼。她告诉记者,她的女儿今年大班了,去年许多同班小朋友都给老师准备了非常精美的手工贺卡,但是女儿手工能力比较弱,制作的卡片有些粗糙。“女儿一直担心老师会不喜欢。”
静安区市西小学校长蔡骏说,其实,送礼只需要表达心意,每个孩子都可以因人而异来准备。她给孩子们支招,每个孩子的特长不一样,不该强硬地要求每个孩子都制作贺卡,而且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教师节准备。比如,幼儿园的孩子一声祝福与问候就最为贴心;小学孩子可以DIY礼物,包括手工卡片、小饼干等;中学的孩子更为成熟,“礼物”可以不局限于手工作品,一首歌、一份学业上的“努力”都可以打动老师。
“有些家长总觉得老师掌握着班级的‘生杀大权’,心里抱着‘我不送礼别人送了,孩子就会吃亏’的心态,或者总觉得‘我家孩子送的礼物不能比别人差’。”上南中学学生处主任张正国说,其实这个背后都是家长的攀比心理在作祟,教师节本意是传播尊师重教的正能量,孩子给老师送礼是为了让他们从小学会感恩。“教师节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孩子知道为什么送礼,而不是送什么礼物上。”
师生情谊最为珍贵
“说实话,我从不会觉得孩子自制的礼物很轻,而每年收到礼物,更会觉得自己的节日受到了重视,体会了孩子的关爱。老师们收到礼物后,一般都会与孩子合影,然后好好珍藏。”蔡骏已经有30多年教龄了,在这30多年里,她当过15年班主任,干过15年的行政。她觉得,比起礼物而言,师生的情谊才最为珍贵。
不少教师告诉记者,他们会感动于学生手工自制的小礼品,但每年最快乐的时候,是已经毕业的学生会成群结队地重返母校来看望自己,或者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送来一句祝福。“当看到毕业的学生不忘师恩时,我才真正体会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张正国说,“教育是人心换人心。师生之间绵长的情谊,是超越知识、时空的,尊师不是停留在一个日期,一句口号,学生从孩提时代就能常常思念老师的恩德、父母的恩德、他人的恩德。这才是健康的社会氛围。” 本报记者 马丹
欢迎读者扫描右上角二维码下载新民邻声APP,进入话题板块对本文进行评论互动,部分优秀点评将刊登于明日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