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唱片(LP)在上世纪80年代末被CD唱片一夜之间挤出主流市场,又经潮流人士作为怀旧寄托经历长期而缓慢的低调徘徊后,终于在近年来顽强崛起。一个显著的标示为:上海每年一届的“GrandPrix上海国际音响影音视听展”上,同时举办“首届黑胶文化节”,重新举起了黑胶文化的大旗,9月23日起在华亭宾馆连展三天。
早在CD唱片如日中天之时,就有不少爱乐者发现,立体声LP黄金时代的许多大师名演,一直不见有CD版面世,以至于不少人不得不转向海外二手市场淘宝。这类唱片爱好者是黑胶文化得以延续的真正火种。另有一类可称为“圆梦派”,因错失黑胶唱片的黄金时代,对黑胶的种种传闻抱有美好向往,一旦因缘际会,就会义无反顾地投入黑胶的怀抱,这批爱好者,是当前黑胶市场的主流消费群。
真正让国人觉察到黑胶唱片得以复燃的是:全球最大古典唱片公司DG于2003年为中国钢琴家郎朗在卡内基音乐厅的独奏会发行第一张黑胶唱片。这不仅是对郎朗钢琴艺术的肯定,更给爱乐者带来早已濒于湮没的希望之星;其次,2009年上海音乐厅举办沈次农黑胶唱片封套展,在满墙的早年录音中,一张俄罗斯当红女高音歌唱家安娜·涅特列布科的黑胶唱片,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原来这是唯一的新录音,发行于2008年;紧接着中国唱片上海公司于2010年末发行5张九十年代的复刻唱片,分别为周璇、白光、姚莉以及《黄河》《梁祝》。
随后,越来越多的资讯显示,DG、SONY以及众多海外公司开始频频推出各种当代音乐大师的黑胶唱片,仅中图上海公司代理的海外公司复刻黑胶唱片就达近百种。而中唱上海公司从那时起也不断发行黑胶名版复刻典藏新品,不仅有早年音乐家的录音,更有戏剧录音,包括京剧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迄今达五六十种。
黑胶唱片的出现也带动了黑胶唱机的崛起。国内目前生产黑胶唱机的厂家有五六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广州阿玛尼(中国)音响器材公司,已经研发生产了6款不同档次的黑胶转盘,其中价格仅三千多元的起步款LP-10自带MM/MC唱头放大器,播放黑胶几乎和CD一样方便,对黑胶初入门者非常有吸引力。广州阿玛尼起步于2005年,从最初仅5个员工,发展到今天的150人的规模,产品也从单一的黑胶唱机发展到三个品牌十几个品种,以及真空洗碟机、唱臂、针压计、测速盘、压镇、控速机、规尺、机柜等各种周边产品。今年5月刚从德国慕尼黑音响大展回来的阿玛尼董事长曾强伟对这个欧洲最大的音响展印象最深的是,在慕尼黑,超过90%的展厅都有黑胶唱盘。他对自己早在十多年前就决定研发黑胶唱盘的决定感到由衷的幸运。
黑胶唱片市场的复苏源于市场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主要并不来自于模拟音频和黑胶唱片的忠实发烧友。虽然在黑胶唱片在主流市场销声匿迹的一大段时间内,正是这些发烧友的一片痴心,才得以让黑胶文化和技术的香烟不灭。但是,如果不是大众市场对黑胶唱片价值的重新发现,单靠小众的模拟发烧亚文化群体的支持,并不足以支持黑胶以现在这样速度和规模回潮。
一贯嗅觉灵敏的日本电子大厂早已察觉主流音响市场的风向变化,或全新开发,或复刻当年经典机型,价格大多相当亲民。如松下旗下音响品牌Technics在停产多年之后,又于今年初展出经典黑胶唱机SL-1200的两款复刻版。尤其引起业内震动的是,电子巨头SONY也有意开发黑胶唱机。SONY的参与,几乎已经揭示未来的黑胶文化会以更凶猛的势头在全球蔓延。
目前国内的黑胶唱片交易以二手为主,其中广东占了大头。而即将在本月下旬举办的GrandPrix 2016 第八届上海国际音响影音视听展暨首届黑胶文化节上,由中图上海公司领衔的国内十数家黑胶唱片经销商将在华亭宾馆展出并销售品种超过2万的黑胶唱片,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唱片音乐爱好者将迎来一次黑胶及模拟音响的盛筵。其中中图上海公司展销的新版180克复刻黑胶唱片,品质相比良莠不齐的二手黑胶碟来不可同日而语。而以广州杨航文化传播公司为首的广东黑胶唱片经销商集群,也以丰富的摇滚、流行、爵士乐品种,弥补了中图进口唱片在音乐类型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