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眼中,邱夷平是位和90后“聊得开”、“玩得来”的50后教授。他在人人网上发表日志,与学生交流心得,空间访问量近12万人次,好友3500余位。微博微信成为网络“新宠”,邱夷平又在新兴平台上开辟了“网络阵地”,教学科研心得、热点时事简介、为人处世道理、日常生活感悟等都在他笔下转化为网言潮语。在网络上发文章、跟帖、更新朋友圈,成为邱老师每天必做的功课。
眼下学生最关心就业、升学、出国。邱夷平在一篇博文《我们今天学什么专业好》中写道:“工科类专业是国民经济最需要的、直接能够做出东西卖钱的专业,学工科的要发挥强项,而不是去和人争高低,我坚信,只有发挥自己所有专长的人,才能做得比较好。”文章立刻引起学子的共鸣,有同学评论道:“好帖,顶!老师说的这正是大学生迷茫的地方,我们真该仔细考虑自己的未来而不是盲目地跟风。”
除了用微博、日志引导学子,邱夷平还时常用“微言微语”温暖人心。张琳婕是纺织学院毕业生,她当年入校不久就收到了邱教授在网上给她发的生日祝福,“这是我在大学里收到的第一个生日祝福,而且是邱老师发的,这让我非常感动,一下子让我对学校充满了归属感。”
作为长者,邱夷平会与学生们分享做人做事的道理。一名学子给他留言:“感谢邱老师,到现在,我的人生就是各种不顺纠结彷徨失败,但是谨遵教授教导,我顿时满血复活。”
其实在2009年前,邱夷平还置身“网”外。那一年,他的一门专业课《纺织材料学》在校园网上亮相,不料竟一炮打响。“原来对时下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竟有如此力量!”邱夷平从此关注网络,成了网上“积极分子”。
因为网红,邱夷平四次被学生评为东华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他还将援疆日志登在网络上。作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具有明显资源优势。“学纺织怎能不到第一线?敢不敢坐五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重走当年知青援疆路。”六年前,邱夷平网上一声呐喊得到了学院师生的积极响应。6年五进新疆,邱夷平带领学生到新疆50余家纺织企业进行调研和技术服务,为新疆的纺织服饰产业升级出力,最终团队获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最佳项目奖。
六年来,东华大学纺织专业的3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援疆实践历练。新疆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李岩局长不禁夸赞:“在我看来,东华援疆团不仅是一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更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疆的纺织行业发展迫切需要你们这些人才啊。”东华学子们纷纷为“援疆日志”的故事感动,更多的人加入这一团队里,“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是我们最喜欢的网络导师。”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