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1月,著名作家丁玲由沪抵达陕北,担任文艺协会主任,她很快就与成仿吾等一起负责编辑长征回忆录。《文摘》第二卷第二期(卢沟桥浴血抗战特辑)刊载的《集体创作与丁玲》,最早公开介绍了这部长征回忆录的编辑情况:“起初由参加长征的人自由用片断的文字叙述长征中的史实,在几千篇短文中选出几百篇较佳的作品。由这几百篇作品加以淘汰只剩下百余篇佳作,再按历史的次序排列起来乃集合成了一部长篇巨著。这长篇巨著,经过丁玲、成仿吾等人加以剪裁后,始成为现在正式的初稿。”
长征回忆录的编辑工作,至翌年2月才完成,书名定为《二万五千里》。中共中央曾将一部誊清稿本(分成上、中、下三册,用线装订,绿色马兰纸作护封)送到申城(它最终归上海鲁迅纪念馆保管),拟正式出版,但由于抗战全面爆发等原因,此计划暂被搁置(至1942年11月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根据另一部誊清稿本付梓,书名改为《红军长征记》)。然而,当年上海却出现了一本《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从江西到陕北》(署名赵文华),这实际就是《二万五千里》摘录本。
2006年10月,《二万五千里》誊清稿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它既清晰展示了誊清稿本原貌,也生动反映了红军将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
申城书刊对长征的宣传
在上海,共青团江苏省委创办的《少年真理报》于1936年春首先宣传长征。这份油印报纸从第110期起分7次连载西屏的《中国红军的铁流》。该报每期印1000多份,在团员青年中广为传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满足读者需求,《少年真理报》社于同年9月出版《中国红军的铁流》小册子,它以手体印刷,收入西屏的《红军的铁流》和李璜的《红军西征是怎么胜利的呢》两篇文章;后一篇文章记录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到1935年6月在川康交界处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历程。这应是上海第一种宣传长征的书籍。
1937年7月,上海人间书屋出版的文史半月刊《逸经》第33、34期,在“今代史料”专栏连载幽谷(即董健吾)的《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并登出全身军装的“毛泽东像”和“二万五千里西引经过路线图”。这是董健吾根据在陕北看到的《二万五千里》部分原稿编写的,虽仅万字,却记录了长征全过程,时间、地点都交代得很清晰,对红军的战略战术也有所探讨。为了能够通过“新闻检查”,董健吾将“长征记”改为“西引记”,而且在措词语气上进行了一番伪装。此文首次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宣传长征,引起各界瞩目。仅隔半个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大型期刊《月报》转载此文,并把标题改为《二万五千里西行记》。
11月,上海光明书局出版黄峰编的《第八路军行军记·长征时代》。那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该书编者认为没有长征便没有全面抗战,因而悉心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汇成一册,以纪念长征和介绍陕甘宁边区。该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新闻记者对陕北的采访实录,如长江(即范长江)的《解放了的劳动》;二是长征亲历者的自述,如《雪山行军的插话》和《长征日记》;另外,还有幽谷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和白华译的《红军小史》等。
《西行漫画》在沪出版
1937年11月,申城沦陷,阿英(即钱杏邨)坚守成为“孤岛”的上海租界,运用历史剧的形式继续宣传抗日救亡。
1938年夏,阿英收到萧华辗转送来的20多幅反映红军长征历程的漫画照片,他仔细察看,发觉它们画人个性传神,绘景简约生动。阿英马上意识到,此乃无比珍贵的红军原创作品,既是长征的片断纪录,也是真实的革命史料,如将它们正式出版,可向世界证明中国抗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10月5日,阿英主持的上海风雨书屋经过紧张的编辑和设计,推出了《西行漫画》,因不知道具体作者是谁只好署名萧华。这本画集系32开本,每幅漫画都配生动的短语,如《遵义大捷》有“吴奇伟,吃败仗,老鸦山前叹落荒,惊魂飘渺逃乌江”,《翻越夹金山》有“夹金山,崎岖险径难登攀,红军英雄翻雪山”,《磨青稞》有“过草地前,自己磨青稞麦,磨子虽小,一天一夜可以磨三十多斤”。
与此同时,上海出版的《大美画报》(由赵家璧主编)也在第二卷第一期刊载部分漫画照片,并在“编辑的附言”中说:“西行漫画,得在本书出版前在本报先行发表,是我们认为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这里所选七幅,可以说是全部作品中最精彩的代表作……证明用中国画法所作成的漫画,不但在技术上超越了洋画,并且葆有了中国国画中独有的风韵。”
当年,《西行漫画》共印2000册,其中精印本(铜版纸)500册、普及本(道林纸)1500册。它们很快就销售一空,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后来,阿英从上海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他在访问一些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时得知,画集作者署名可能有误,便在1943年6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得悉萧华同志不会画,前在沪,余所刊《西行漫画》,实为中央红军宣传部人所画。”
解放后,《西行漫画》更名《长征画集》重新出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黄镇曾回忆:“1961年,我从国外回来不久,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位同志前来访问,向我征询《西行漫画》的作者。这是1938年由战斗在上海孤岛的阿英同志编辑出版的一本关于长征题材的画集,作者署名为萧华同志。可是,1958年再版的时候,请萧华同志为重印本写序,才知道是初版的误记。是他把画稿托人辗转带到上海去的,至于画的作者,连他也记不清了。”那时,黄镇看到《西行漫画》第一页的《林伯渠同志》,就激动不已:长征中,这位老同志戴着深度的近视眼镜,不管白天或黑夜,左手提着马灯,右手执着手杖,雄赳赳地走在红军队伍里。他“一页页翻下去,好像又走上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的行程”。于是,这本画册的作者之谜终于解开:黄镇参加长征时在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工作,承担着繁重的宣传任务,但沿途火热的战斗生活、独特的民间风情,促使这位曾就读于上海美专的艺术家忙中抽闲“画了整整一路”,他用随手拾来的杂纸陆续创作了四五百幅鼓舞士气的漫画。黄镇夫人朱霖曾回忆:“过草地时,黄镇的脚上已经没有鞋了。他就用拣来的一张破鼓皮,做了一双鞋,用麻绳绑在脚上。破鼓皮很硬,很快就把脚磨破了,草地的毒水一泡,就红肿起来,伤口溃烂……黄镇一下子一步也走不了了,是让人抬到了哈达铺。他的画,也就画到这里。”因行军和流动不定,黄镇的作品最终散失,但其中的20多幅被人拍成照片保存了下来。
摘自《浦江纵横》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