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听说国外的学术期刊是公正严肃的,发表论文唯质量是问,作者不需要为论文发表付费。现在情况有变化了。我看到新华社记者报道,“剽窃监督”网站收到网友举报称,中国某医院研究人员发表在国外的一篇论文涉嫌抄袭,编辑用英文查抄袭软件“艾普蕾”进行核查,发现被举报论文的文本抄袭比例高达31%。
“剽窃监督”是美国一家在科研界颇为有名的反论文抄袭剽窃的网站。该网站编辑调查了发表被举报论文的杂志《遗传学和分子研究》。这份杂志虽然远在巴西,但它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却很受欢迎。负责运营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汤森路透集团,评定其SCI影响因子只有很低的0.764。它是“一份开放获取期刊”。这是近年来新兴的学术出版模式。2015年,这份杂志总共发表2056篇论文,中国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有1605篇,比例高达78.1%。一年刊登2056篇论文,每月则要刊登171篇文章,通常以网络版形式存在于互联网上。“剽窃监督”的编辑还顺藤摸瓜地发现,至少有5篇带有相似图例的中国作者的论文,除出现在《遗传学和分子研究》上,还在其他杂志上发表。只要美元送来,一律照发不误。真是生意兴隆,赚了木老老的美元啊!
一些国外出版商盯上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通过出版“掠食性”期刊收取版面费发财。论文代写公司和“掠食性”期刊,一个赚论文造假的钱,一个赚可观的版面费,结果制造出大量“污染整个科学文献数据库的垃圾论文”。这可能成为世界科学史上论文代写公司与“掠食性”期刊“合作”的一个“最大丑闻”。汤森路透集团表示,将对有关杂志进行调查,可能会把它们从SCI数据库中删除。
《遗传学和分子研究》等国际期刊的商业嗅觉是很灵敏的。它们抓住了中国医务人员职称评定、晋升中“唯论文至上”的商机。对作者来说,论文用英文在国外发表,增添了论文的“学术价值”,更增添了评定职称的砝码。花点美元买来的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送到上头去,成为评职称的有力资本。
现在戏法被拆穿,这类洋论文变得一钿不值。国内一家涉事医院回应称,已获知此事,现正核实调查。我们希望各单位评定职称的领导,要多一个心眼,因为洋论文中也有水货,最好能使用软件来审核调查论文有无剽窃或抄袭的嫌疑,更好地预防、清除论文剽窃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的人才“30条”明确指出:“应用研究人才突出市场评价,注重创新创造业绩贡献,不将学历、论文论著等作为限制性条件。”这一规定,进一步为论文“松绑”,更使洋垃圾论文失去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