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舌者言”这一专栏,基本上两周一篇,写了两年多,到现在为止,我觉得该讲的故事已经讲完,打算就此停笔。
这两年多时间,我也重新读了一遍《韩非子》。《韩非子》与儒家典籍,完全是两种阅读感受。前者让人如坐针毡,不仅浑身不自在,而且人的魂灵如坠深渊;而后者则让人如沐春风,无一个毛孔不舒坦、不自在。这种感受,几乎任何深入阅读过两种著作的人都能体会。
这种截然相反的阅读感受,客观上使古往今来,一般读儒家的人多,读《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著作)的人少。汉以后很多统治者对儒家思想公开高度推崇,甚至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使儒家经典的位置更高。
从提高个体的人格与德性修养来说,儒家提供的意见显然要比法家高明得多。但是从公共生活来讲,统治者在高调宣扬儒家时,真正使用、更为看重的手段,却主要地来自以韩非子为首的法家思想。儒法并用,儒表法里,就是这个意思。
在统治者维护个人权力、统治国家的工具箱里,法家思想所占的地位如此重要,但韩非子之后,公开研究其思想的,简直凤毛麟角,而不像儒家典籍那样,研究者如过江之鲫。
很大程度上,韩非子的思想,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不可宣扬的东西。也就是说,它成了一本只能躲在被窝里阅读的私密读本。但事实却是,那些沾上权力腥味的人,要么在反复把玩《韩非子》,要么从一种特殊的传统里,深度浸淫于此。
在“经”与“史”的关系上,《韩非子》作为相当另类的经典,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内核,另一层面上,历史的发展,又反过来不断证明着这本经典的“正确”。这种相互塑造,使历史具有相当的延续性。这就是我能够在今天不断发生的新闻事件中,看到一个又一个《韩非子》的预言故事在不断重复、不断上演的原因。
也就是说,这本书的思想,已经内化为某些领域的基本精神。想把它一把擦掉,根本不可能。
而韩非子的思想,是中国迈向现代文明的最大暗礁之一,由于缺乏公开关注,它长期隐藏于水底之下,不易引起人们的自觉关注。
韩非子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播他的思想,我从他讲的四百多个故事中选择能够反映他思想的,通过“嫁接”,完成道理阐释,指陈其要害之处。
这种阅读和写作方式,看起来有些别扭,但用心无疑出于善意,那就是从最简便处入手,力图清理这个暗礁,为文明转型的保驾护航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转型时期,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回到经典,重新阐发经典,希望从经典中找到重新张丹出发的路,各种形式的国学热顺势兴起。经典无疑凝结了古人高超的智慧,同时也含有毒素,视经典为完美无缺是不智的,但如今这种倾向却很明显。
《韩非子》里面一个一个的故事,意思都不难懂,我们很多时候,不自觉地把它所传播的价值视为理所当然。但是在现代文明照耀之下,那么些故事又显得多么地肮脏、阴暗。因此,人人都懂的故事,仍然需要现代解读,否则,很容易被它带到阴沟里去。
这个专栏两年多的阅读和写作,幸赖编辑鼎力支持,更靠读者不厌不弃。这个时代的写作比任何时代更具诱惑,因为文字一旦面世,瞬间就能收到公开反馈,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写作者热衷惊人之语。所幸的是,读者都是有耐心的读者,我得幸能够平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