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恼人的电话推销怎么禁?
胡印斌
  胡印斌

  接受过商家一次服务,就会接到没完没了的“电话骚扰”“短信轰炸”?这样的烦恼有望终结。据新华社报道,根据15日起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送审稿)》,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信息保密和管理制度,未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不得拨打商业性推销电话、发送商业短信和邮件。

  今年9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结束了公开征求意见后,舆论对此已有过热议。这一次,随着新一轮向社会征求意见,话题再度升温。这也表明,至少在立法方向上,禁止电话推销基本上已无悬念。然而,仅靠消法实施条例一些原则性的禁止规定,真的能终结“不请自来”的电话推销、短信轰炸、邮件骚扰吗?

  电话推销等成了“打不死的小强”,固然与商家缺乏职业道德、商业伦理,罔顾消费者个人信息权有关,根本上还在于相关治理的偏软偏散。因此,在“禁止”已成共识的前提下,“怎样禁止”或许更值得关注。

  具体而言,除了“不得拨打商业性推销电话”等规定,是否也应该有相应的罚则与路径?如何举证、如何认定、如何处罚等等,均应有明晰的设定。比如,消费者受到电话、短信、邮件骚扰之后,举报到消协,消协是不是应该有相关的受理程序?对于不良商家如何处理,由哪个部门或机构来处理,其中的执行责任如何确定和划分?又如,消费者若因电话推销中的虚假信息受到经济损失,是不是也有相应的处置办法?

  这些悬疑都不是小事,都是立法应该有所考虑的要务。不然,只有原则性的“禁止”,却无查处程序、无承办单位,也没有具体的惩戒条文,很容易沦为一纸虚文。消费者要想耳根清净,恐怕依然很难。

  禁止未经消费者同意的电话推销等若能进入消法实施条例,将会开一个好头。其他相关部门也应该跟进。一方面,可以考虑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将禁止此类电话推销等内容纳入范围,最大限度织密监管网络,倒逼经营者遵守商业伦理;另一方面,在立法立规的同时,还是要强化相关规定的落实,要侧重从操作层面多做努力,有效惩治此类商业推销对公众的骚扰。

  法律法规的威慑力,既来源于刚性的规定、严厉的罚则,也来源于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个案。如果真的有商家因为电话推销而受到处罚,则其普法效果会比单纯的“喊打喊杀”好得多。消费者面临的很多现实困扰也是这样,惟有相关部门认真执行法律的相关规定,治理的链条才会成为闭环,也才能更好保护消费者利益。若只是局限于泛泛表态,或者即便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也难以落到实处,缺乏可操作性,则类似电话推销等社会痼疾,恐怕仍将继续在现实中兴风作浪,狂轰滥炸让人不得安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神舟十一号太空之旅特别报道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大购网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5版:家装之窗
   第B06版:家装之窗
   第B07版:家装之窗
   第B08版:家装专版
恼人的电话推销怎么禁?
活在别人的狂欢里
互联网速度
还健康以应有的权重
血盆大口
“让孩子记住你的生日”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恼人的电话推销怎么禁? 2016-11-18 2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