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我和我的作家朋友
~~~——我和我的作家朋友
~~~——我和我的作家朋友
     
2017年02月0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学的生命
——我和我的作家朋友
修晓林
  修晓林

  35.不为发表而写

  回城不久的阿城,以小说《棋王》震动文坛。前来向他约稿的各地杂志、出版社编辑和媒体记者,可说是络绎不绝,这可是“严重打扰”了向来喜欢在安静气氛中独居一处的阿城。那天,当年的知青好友施福根到北京看望阿城,到得老屋,敲门,哪料幽暗的门缝里,竟传出如此幽幽话语:“我不是阿城。”这“不是阿城”的阿城,听到施福根的自报家门,立时肃然起敬,哈哈大笑,开门迎客。由此可见阿城的惜时如金和他的鬼精灵性格。

  在京城西单振兴巷居所,我和阿城面对面坐着。这是一间长宽好似大仓库的老屋,四周摞着、挂着许多书籍、画册、木雕、滇黔藏民族地区的牛头骨、傩面具和蜡染土布、白色哈达等,在屋内不够亮堂甚而是有些昏黄灯光的抚照下,散发出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息。

  阿城明了我的访谈来意,微微一笑:“别客气,我们都在西双版纳当过知青,都曾沦为天涯客。”他说道:“你相信吗?我能够把面条从鼻孔里吸进去,我还能发出一般人发不出的怪笑。”我听了哈哈大笑,觉得坐在我面前的,真是一位奇异少见的人物。

  阿城说,他的读书之道只有五个字——“书只须读少”。就是要以最少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书本中获得最多的知识。如何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的读书效率?答案是——可以费劲“啃”一下同类书中的代表性著作,得其精华后,即大胆、快速地去看那些大同小异的专业书,这时候,一目十行都不能算是肤浅马虎,但是,如果你一旦看到了不同的观点和例子,就得多看几遍,并记住它。倘若是一本接一本地看那些内容相去不远的书籍,那就说明你还没有体会到前面看过之书的个中三昧,这不是浪费精力又是什么?说到这里,阿城颇有感慨地说:“现在的书架上,不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文艺书籍,似曾相识的太多了。”他说,无论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普及,还是在当代高端学术研究争鸣方面,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都出版了相当数量的促进学术繁荣、具有人文智慧的图书,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阿城不紧不慢的言语中,自有一种让人不得不信服的内在力量。他认为,如果要说“智慧读书”的话,那就是要不仅能化多为“少”、以“少”胜多,还要能够由“正”及“反”、由“反”验“正”,即在读书时,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自己的内心,积极寻找与书籍作者观点相左的观点。这种处于独立思考状态的读书,或是否定自己,或是否定他人,有助于避免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恶习,从而在反复的比较和对比中得到有益的知识启示。

  与阿城对谈,看着他那张超大写字桌上放着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孟子译注》《管锥篇》《历代散文选注》等书,心想:不轻信,不盲从,一旦看准了就干到底,正是阿城成功的因素之一。是啊,少与多,正与反,原本就是学习中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只要善于掌握读书的辩证法,就能在有限的书本中获得相对无限的知识。

  老屋幽静又昏暗,静得出奇,暗得让人有点纳闷。阿城就是在这里静静地读书,深深地思考,他要待到自己处于最佳写作状态时,才让溢满到胸口的情感,顺着笔端流泻到稿纸上。作为当代文坛以少取多,以质取胜的少数优秀作家之一,阿城说,搞创作和百米赛跑差不多,灵感只是发令枪的火花,最终的竞争结果,还是决定于自身竞技状态的极致发挥。

  阿城说话,语速慢条斯理,沉稳又细腻,仔细听去,从他嘴里,说出来的平常话,意思就是不平常,就像他的小说,用的都是常用字,表达出来却是另有一番滋味。言常人所难言,显凡人所不能,这就是文坛“武林高手”。

  他对我说:“你们上海的陈村,还有南京的叶兆言,评点社会乱象、文坛百态,很精彩的。”又说:“写小说最怕的就是拿腔拿调。”他觉得要为写作而写,而不是为发表而写,要保持一种静心写作的习惯,而不是还没写出什么就先想好了要在哪里发表,还没完成一篇或一部作品,就事先设定是给什么样的人看。“从写作进入写作,是一种职业态度,我看重的是私人空间的写作,可以不求发表,只给自己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新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跟着高铁看神州
   第A05版:跟着高铁看神州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家装专版
   第A08版:文体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新春读书推荐/文体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新春读书推荐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连载
   第A15版:阅读
   第A16版:广告
文学的生命
小店开张三周年
广告
新民晚报连载A14文学的生命 2017-02-01 2 2017年02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