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们得知了贵州纳雍一个15岁女孩龙佳佳变身“屠妇”的故事。这个女孩是本报“大山童馨”扶助失依儿童公益项目帮助的对象,她4岁时父母死于洪灾,从此姐弟三个跟着爷爷奶奶过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8岁便在爷爷杀猪时打下手,12岁时能独立清洗猪肠,洗肠是最脏的活,因为猪粪恶臭难当。现在她每天凌晨3点便起床,帮爷爷把猪按在地上杀好后,还要烫猪、刮猪毛。
她的故事经本报的微信公众号“新民眼”发布后,评论纷纷为她点赞。有网友说“同情她的境遇,也佩服她的坚强”,也有网友说“喜欢看到这样的消息”。我当然了解,网友喜欢的是看到小姑娘的自强自立,这也恰恰是每一个扶贫的人最希望看到的。扶贫的人最不愿意看到扶助的对象一味等待外界给予,恨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是很多原本热心公益的人热情退去的一个原因。龙佳佳这样的孩子,谁都愿意再帮她一把,将她的人生推到另一番境地。
长期以来,许多慈善或公益项目仍然以提供资金或物资帮助为主。可喜的是,近年来很多公益项目在设计时,考虑到受助人可能会产生的依赖心理,有意安排一些激励其自力更生的活动。如“大山童馨”的再生基金,每年发给孩子120元钱,让他们买些小鸡小鸭,利用课余时间来养,既能补贴家用,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劳动后收获的快乐。再如公益人士邓飞发起的“e农计划”,将城市人拥有的资源嫁接到贫困山区,为当地引入旅游业、销售优质农产品,让贫困地区的农民看到希望与奔头。这样,不需要外界投入太多资金和物资,他们也能自力更生。而且这个项目的口号叫做“让爸爸回家”,通过系统的循环解决因青壮年外出而引起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据我所知,一些贫困地区的公益组织也正在思考“自我造血”,帮助贫困户种植特色农产品或从事生态养殖,他们解决销路等,形成良性循环后便可以不再依赖外界资助方的善款。当然,这也是国家扶贫计划推进后,当地交通状况大大改善,这种新思路才应运而生。
人在改变,扶贫的思路和方式也在改变,双方都向着积极的一面互动,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能看到不少新的景象,像龙佳佳那样,让人振奋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