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叫武亦姝的上海小姑娘火了。这个来自复旦附中的才女在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舌战群儒,击败包括北大女博士在内的一众高手夺冠,她还只有16岁。真是羡煞众人。
擅吟诗作对,当然是一件潇洒的事。但说实话,现在也许已不是一个属于诗人的时代了。哪怕放在十几二十年前,象牙塔里多少大学生对徐志摩、汪国真、顾城迷恋得一塌糊涂,能吟诵几段名篇名句,总能吸引来女生们欣赏的目光。现在呢?
年少时,我也曾熟读唐诗宋词三百首,但终究敌不过老师和家长的“谆谆教诲”,转而把精力转向数理化题海。在大人们看来,这样显然更加实用些。后来,渐渐地诗歌失宠了,写诗的变成了“大熊猫”,诗人们也总是自嘲:再好的诗,能当饭吃?为生计犯愁,还能出多少好作品?
确实,不能因为武亦姝一时的火,就断定说中华古诗词将迎来春天。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家长们叮嘱的不外乎“学好英语”;业余时间里,送儿女去学奥数的、学钢琴的、学舞蹈的比比皆是,但很少能听说送他们去学背古诗的。在应试教育的大棒下,在实用主义的旗帜下,想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必然是一件很难的事。诗词文化的复兴,依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一个没有诗的时代,注定是无趣寡味的。曾经流行这样一个段子,多读诗的好处是,当你出门旅游看到一处美景时,不是只会说“哇,好漂亮”,而是能触景生情地吟诵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朋友间道别时,不是只会说“再见”,而是可以抱拳来一句“山高路远,后会有期”。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看点书、多读点诗,对一个人气质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伴随终身的。但愿少女武亦姝的走红,能够多唤起那么一些人,尤其是孩子的家长们,对传统古文化的兴致和重视。
“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大学问家杨绛先生的这句话,振聋发聩。还是想说一句: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