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我来到四川路桥邮局给亲朋好友寄贺年卡,这是我保持了几十年的传统。
迈上邮局的台阶,登上二楼的业务大厅,这个我曾经很熟悉的L型业务厅如今显得空空荡荡的,许多办事窗口已经用栏杆围起来了。走近一看,这些窗口已经变成办理邮币卡业务了。我一下子没了方向,问工作人员,她往另一边指指,我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终于发现了“娘家”——邮政窗口。窗口不多,仅三个,其中一个还摆着“暂停受理”的牌子。大厅正中的玻璃柜台里陈列着集邮品,邮票非常一般但售价很高,在我看来,这有点像几年前的中秋月饼一样,没啥实质性的东西。
我站在高脚台子边上开始给信封沾胶水。贴到一半的时候,门口一片嘈杂,接着涌进来一队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他们好奇地朝着里面张望,我听见一位小朋友说:“里面是卖东西的。”接着进来两位老师,带领小朋友去参观大楼里的邮政博物馆。
信封全贴好之后,走到二楼大门边上的信箱前,看见上沿有这么一行字:本信箱休息天和国定假日不开,请把信投放到楼下信箱里。还写着:每天开信箱的时间为上、下午各一次。
寄完信之后,在大门口站立了一会儿,看着眼前门庭冷落鞍马稀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30年前邮政大厅里熙熙攘攘的场景。那时候,每个窗口都是办理邮政业务的,从早到晚,人流不断,寄一封信往往要排队等候。邮政大楼北苏州路大门口的邮政车辆进进出出,邮件包裹堆积如山。
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每逢最佳邮票评选投票截止期的最后一天,这里必定是人山人海,全上海的铁杆邮迷都会在这里集中。为什么会来这里呢?因为这里的信箱最晚开箱时间是22点,大概是全上海开箱最晚的了。
春寒料峭,晚上相当寒冷,马路上的行人已经很稀少了,可就在桥堍下,集邮爱好者火热的心在燃烧着,大家继续在为哪一套邮票有希望夺魁争论着。有的把外地对最佳邮票评选的信息透露出来并作分析;有稳健派一直舍不得填写选票,直到邮递员来开箱了,才把刚填写好的选票交给他。于是方才各自散去,静心等候评选结果的公布。
第二件事,就是1983年6月30日,当天邮电部发行了《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邮票。全国人口普查的时间统一为24点整(即7月1日0点整)。85支局特地安排了一个24点的日戳,以满足集邮爱好者的需要。这个消息一出,30日晚上这里是水泄不通,行人连走路都很难。门口的邮箱不一会儿就“爆棚”了,邮递员过了一段时间就要来开一次邮箱,抱走一大堆信件。我当时还在读中学,期末考试考完了,跟家长说明了一下理由之后,就骑着自行车来到这里感受着热闹的气氛,并与广大集邮爱好者一同等候这个美妙时刻的到来。
一晃3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又站在了四川路桥邮局的门口,可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受了。时代在进步,今天,人们的通信方式比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善,我自己也用上了微信。只是,在我的心中,给亲朋好友写信依然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乐此不疲。
我抬头望着邮政大楼顶部的信使雕像——赫耳墨斯,信使仿佛在问我:“明年你还会来寄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