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回乡探望耄耋之年的父母辈老长辈,给他们送上新年的祝福,老人开心得不得了。在热聊的当儿,他们说自己也有个健在的老长辈,虽说是邻居,因是父亲生前挚友且住得近,平常经常走动很是热络,于是我随着一起拜访他们的老长辈,就是101岁的郭汉明。
百岁老人住在崇明区横沙乡公平村八队,靠近车水马龙的主干道旁。白墙红瓦的普通平房,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年算得上是好房子。当下与周边的别墅相比,有点陈旧了。老人坐在大门口的椅子上孵太阳,享受冬日的温暖。见有人朝他家走去,马上起身笑盈盈地迎接我们,还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老人告诉说,自己今年102岁(民间按虚岁计算),为使我们相信他说的话不掺假,特地进房间拿出时任上海市市长杨雄颁发的“祝郭汉明百岁生日”的金闪闪的贺牌,时间是2016年10月24日,还说政府每月发给600元津贴,想想真开心,可见老人思路清爽,记忆力非常好。
老人说自己是江苏启东人,1916年10月24日生,1933年时只身随他人租沙船从启东港启航,花了好几天到达横沙岛文兴港。到横沙的缘由是从小定亲的未婚妻,随父母先期到了横沙,他为了爱情投奔未来岳父母家,1935年入赘(招女婿),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都在启东老家。结婚后生育有四个女儿,其中3个女儿外嫁,大女儿也是招女婿,多年前妻子和三个女儿相继因病不幸去世。
在我们聊天时,知道老人很是独立,老伴去世后坚持独住,一日三餐自己用电饭锅独自烧饭,天气晴好时串门逛街散步独来独往,不要人搀扶,我们佩服老人的好体魄。笔者要给他拍几张照片,人瑞开心得不得了,他整了整衣冠后,坐着拍照如钟,站着拍照如松,腰背挺得笔笔直。
从他嘴里得知老人的长寿有多种因素,社会制度优越是重要方面。老人反反复复说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现在是越老越幸福。每月的生活费村里按时发放。生病的话附近有村卫生室和乡卫生院,逢年过节领导上门慰问送慰问品,平日里家政员上门服务很周到,如果不是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自己的老骨头早已找不到了。老寿星说自己80多年前“家产无一担,赤脚上横沙”,现在是四代同堂,子孙绕膝,生活安居乐业,过着天堂般生活。朴素的语言出自肺腑。常年坚持劳作,锻炼了老人体魄。老人在横沙岛上一生务农,他戏称自己“修地球”一辈子,早年挑泥筑岸围垦造田时,嘴里哼唷、哼唷,腿脚疾步如春燕,比他人挑得多跑得快。一年四季的庄家种植,老人也是行家里手,春夏季节种玉米、水稻,秋天种小麦、油菜,耕作播种粗活细活样样拿得起。家务劳动他说基本上也都包了,因是入赘的要识相点(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他戏称自己从鸡叫做到鬼叫,不觉得吃力。自从老伴去世后,他成了名副其实的里里外外一把手,九十岁以后还种自留田,养鸡鸭等。因在年轻时得到了锻炼,体魄很是强壮,平常很少患病,伤风感冒用土方自愈。我们见到他时,只见他身材高大,腰背挺拔硬朗,除了左耳有点耳背外,视力不错,炯炯有神,说话中气也足,看不出是人瑞了。
听老人说他不沾烟酒,也不吃补品,小辈们送来的营养品往往浪费掉,他说吃好吃饱一日三餐足矣。早年重体力劳动时喜欢吃肉吃鱼,粗茶淡饭,饭量也大,现在年岁大又不做重体力劳动,以蔬菜为主适当鱼肉,粥也好饭也罢自己用电饭锅煮,荤素菜由住在附近的女儿、女婿送上门,天天新鲜,吃不掉倒掉不吃隔夜菜。在睡眠方面老人也很讲究,叫做万家灯火时睡觉,闻鸡起舞时起床,从不睡懒觉,每天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方面很有规律;保持乐观心态也是老人长寿原因。老人说他这一辈子年轻时尊重岳父母,爱护几个女儿,一生中没有和老伴红过脸,左邻右舍之间也是客客气气。老伴和三个女儿先他而去,在悲痛中送走老伴后他调整好心态,他说活着的人得继续生活啊,日子要自己过的。白发人送黑发人时心如刀割,但老人把对亲人的怀念默默地记在心里,办理好后事后把悲痛的心情抛到九霄云外,因为保重自己也是对小辈们的关怀。据他自己说爱好点娱乐活动,平日里常和左邻右舍打打“小麻将”解解恹气,电视、广播节目也收看收听。
横沙岛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原生态的环境非常适合老年人居住,这也是郭汉明长寿的因素,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岛上无任何工厂,看不到冒黑烟的,往年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现在都用上了煤气,所以小烟囱也没有了。横沙岛实现着当年朱镕基市长视察海岛时提出的建设成为“鱼米之乡,花果胜地,旅游景点”的指示精神。这几年先后荣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国家卫生乡”,得到市、区、县级的荣誉就更多了。现在的横沙岛天蓝水清花红地绿,空气新鲜得如氧吧,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自身没有重大疾病,又好好保养的话,能不长寿吗?
人人都希望自己长寿又健康,但长寿没有统一标准,不能刻意为之,一切因人而异顺其自然。郭汉明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普通农民,也许讲不出多少养生的大道理,但他的“身体要动、忧愁要解、娱乐要有、睡眠要熟、饭食要当”的普通道理,人人可以借鉴;也验证了苏东坡的“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的养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