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伊始,人们期待着法治中国建设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回顾过去“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权力的运行、社会公平公正的构建和公民诉求的积极保障,都缺少不了“法治”这个重要基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得到了法律制度尤其是维护市场主体独立、保证市场竞争公平和推进市场交易诚信规则的“恩泽”。
我们对政府信息的公开、私权保护的入宪、收容遣送的废止、死刑适用的限制、反腐措施的制度化等,无一不是政治民主观念演进中社会法治进步的成果体现。人们切身感受到了法治在进步、步伐在加快。回眸已经逝去的日子,人们也发现,我国法治的进化与发展,依然难免走过弯路与出现波折,法治和人治的争斗有时依然激烈甚至可能面临险境,法治要获得胜利,依然任重而道远。在跨越猴年,进入农历鸡年的新旧交替之际,人们抚今追昔,对更为开明的政治、更加开放的市场、更为完善的法制、更有保障的私权和更为宽松的舆论,依然充满着新的期待。大家当然不希望看到社会的折腾,更不愿意看到“进一步退两步”的反复。
人们对法治中国建设的期待,正是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中推动中国民众不断追寻法治之路的力量源泉。而在第一个十年中累积的政治进步、法治前进,则正是人们相信未来并由此不断继续前行的动力。
未来中国的法治之路究竟应该怎么去走,该走怎样的路和分几步走,都需要中国的法学家、政治家在放眼全球的视野下,去细致考量、精心设计。或许,中国法治的发展,在经过了过去数十年的曲直经历和晚近十年的不断前行后,图景已变得愈加清晰和光亮。未来的发展,也早已跨越了早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无确定规则和模式的年代,应当更富有理性、更具有方向感和更多一些设计和规划。
对于中国政治民主和社会民生的推动而言,也绝不是一个表面化的口号。在人类历史上,法作为社会的调控手段得以确立,就曾经历过一个艰难的发展历程。在此之前,宗教和道德都曾作为替代法律的手段纷纷登过场。但社会文明史证明,聪慧的人类最终还是选择了法制乃至法治,只有法治才能真正满足政治民主和社会进化的同步需求,才能在政治安定与民生发展的价值中求得和谐与平衡。因此,只有信仰法治、推进法治,才会看到社会铿锵前行的步伐,才会有真正光明的未来。
当然,法治中国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也不会抱有“乐天派”式的盲目乐观与幻想。法治的每一步前行,都会面临人治的挑战和强权的阻力。现代法治所蕴涵的追求公平、保障人权、反对特权、限制公权、独立审判等价值,永远都会触动一些人敏感的神经与既得的利益。而要倡导法治、建立规则,要打破现有利益的格局,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更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敢于碰硬的胆略。
我们从一件件成为“公共事件”的案例中看到了推动法治的艰难。但人们从国民的“围观”、舆论的“聚焦”中,已经深深感受到法治力量的不竭能量,更从这些事件的进展中看到了中国法治的未来希望。辞旧迎新,欢天喜地的猴年已经过去,一个崭新的鸡年新春已经到来,人们期待法治中国建设能在鸡年真正雄起,让中国社会的这一场“法治建设”新剧更富新意,更加精彩。(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