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一张“全国彩礼地图”曾在微博上走红,如今有媒体记者基于调查绘制了“新版全国彩礼地图”。从数据来看,很多地方尤其农村地区彩礼翻了一番,且呈现出“越是贫困地区,彩礼要求越高”的特点。不过,在一些大城市、南方经济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不少地方的彩礼不升反降。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天价彩礼”的报道:在北方农村地区,准备10万元彩礼并在县城买房、买车,已成为“标配”;有南方地区,因儿子结婚而四处借债、因婚致贫的家庭不在少数,甚至还有家庭因彩礼纠纷闹出人命……从仪式性地纳彩请期,到如今一些地方百元钞票“称斤论两”,彩礼之痛、婚俗之变值得关注。
彩礼数字的变化只是表象,真正的变化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当前社会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而且很多农村地区的年轻女性越来越不愿在当地安家,迫使农村贫困家庭为孩子结婚承担并受制于高额彩礼;二是很多年轻夫妻将彩礼当作组建小家庭的重要启动资金,这一“行情”会随着经济发展、房价飙升而水涨船高。
当然,导致“天价彩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心态不正。在一些农村地区,谈婚论嫁时出现了相互攀比的趋势,很多人过于讲面子、讲排场,甚至有人希望通过嫁女儿实现一夜暴富。有不少农民家庭既是“天价彩礼”的受害者,又是施行者。同时,一些职业媒婆“两头通吃”、漫天要价,也让高额彩礼成了陋习。
当彩礼成为一种敛财手段,甚至让婚姻变得有几分“买卖”的意味,受伤的不只是爱情。从媒体报道来看,“天价彩礼”问题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家庭表现得相对突出;而在一些社会观念更为现代的城市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部分农村,彩礼数额不升反降甚至“零彩礼”。这种对比表明,移风易俗任重道远。
所幸的是,目前舆论对“天价彩礼”现象普遍持批判态度,这意味着移风易俗已经具备深厚的民意基础。此前,一些地方出台的“彩礼限价令”,也深受百姓欢迎。要更好地解决“彩礼伤民”问题,一方面需要有关各方继续引导民众扭转观念,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继续解决男女比例失调、城乡二元格局等问题。
当然,在移风易俗的问题上,观念更为现代的年轻人也可以有更积极的作为。毕竟,被“天价彩礼”的陋习裹挟抑或选择更文明的婚恋观,年轻人完全可以有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