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庚书法篆刻展在上海开幕,同时开了个研讨会。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展出和研讨,有关的一般是艺术范畴。而这个展览和研讨不一样,它超出了艺术范畴,可以看作是一个文化事件,一个有分量的文化事件。
先说徐三庚是谁?徐三庚比吴昌硕早些年进入上海,他可能是最先领略和展现百年上海开放气度的篆刻家。他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是和他的日本弟子在上海的合影。我见过他的一枚印,字面是“下官卖字自给”。不知怎的,马上被他打动了。感觉这句子,像是慨然一叹,又像是哑然一笑。还有这印面,能感触到的,是他的心和泪的温度。他到死还是个布衣,卖字鬻印了一辈子。他的生活是清贫的,但艺术创作却是极度自由的。他是艺术天才,上苍和人间对于他的艺术良知,都是眷顾的。
徐三庚艺术心性独特,说他“野逸”,该是一种斯文的说法。这使他身后的同道,大都是有保留地敬重他。又由于他的原作过于失散,要做一本他的印谱,几无成功。
这次,上海书法篆刻界举办徐三庚作品展览,还出了一本他的作品集《金罍野逸》,让一个百年来若即若离的海派艺术的王者,浩然归来,无疑是一个文化事件。
首先,这个展览、研讨,不仅是当今的艺术家,对前辈的谒见,对艺术本身的膜拜,还具有进一步理清百年来海派艺术的重要意义。
再者,这一类的展览、研讨,作为艺术家重视和积累文献资料的范例,保存艺术和艺术家的历史性细节,提供本真的案例和线索,为当今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和艺术大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前提,那就是:尽可能广阔的视野和尽可能完整的前人的实践经验。而这是更具有意义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网络、现代印刷和出版的非凡能力,无法让人停止想象。历史上没有哪个时代的艺术家,曾经这样地坐拥所有。但是网络也好,现代印刷和出版也好,如果没有像徐三庚作品展和作品集这样的策划和编纂,都将是无米之炊。
当今的艺术家,有责任写下他的创作笔记,和保存、编纂重要的文献资料。这是有利于己,有功于人的大好事。不留下文字的艺术家,不是完整的艺术家,甚至不可能是好的艺术家。很高兴以“谒见徐三庚”作为文本的题目。也建议大家把这次展览和研讨,看成是一个文化事件。艺术家做一些这样的很辛苦的事,做一些这样的看起来不如创作有关名利、快活的事,人们和历史,都会和应该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