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7年02月2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科学家与律师
范洁
  范洁

  “我们自以为是科学家,其实不过是律师而已。”心理学家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将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科学家思维和律师思维,前者是“先找论据,再下结论”,后者是“先定结论,再找论据”。几乎每个人都兼而有之,但不少时候却让“律师”占了主导。

  例如,这两天网络热传的“塑料紫菜”。

  视频中,一女子将某品牌紫菜放入水中泡发,但什么变化都还没发生,她即言之凿凿“这都是黑塑料袋做的”。随后,她将紫菜从水中捞起,对着镜头拉拽,当发现较难扯开,就立刻断言有问题,“总觉得嚼不碎,还有一股腥臭味”。两分钟的画面,并无其他内容,只是重复这一个动作,强调“现在的人心都坏了”。

  仅凭难扯开、嚼不碎、有臭味,就将紫菜与黑塑料袋、商家与黑心骗子画上等号,说到底,是心有成见,疑邻盗斧,越看越像。

  故事还有下文:市民吴先生前一天看了该视频,第二天早餐在面馆点了紫菜汤,就感觉“不太对”,汤里的紫菜有点韧,稍用力才能撕开,和视频里挺相似:“起初我根本不相信,塑料袋和紫菜差太多了,但那碗汤我最后还是不敢喝了。”原本熟悉的味道,因为一段视频,就越吃越不对劲,不也是先入为主的妄断吗?

  当相信了一个观点,便下意识地捍卫,之后所谓“推理”,不过是为了证明预定设想。就像律师为打赢官司而收集证据:只见到对自己有利的,对不利的视而不见。

  故事的最后,有媒体运用“科学家思维”,开展参照实验,将紫菜与黑塑料袋分别泡发、手撕、火烧,继而观察对比:塑料袋不吸水浮在表面,拉拽后会出现扯痕,燃烧时散发刺鼻气味,从而得出结论:黑塑料袋与紫菜有明显区别。专家采访也予以佐证:用塑料袋假冒紫菜,成本高着呢,紫菜本身也不贵,费力造假图个啥?

  当然,基于“律师思维”,或许有人看到专家就认为不可信。就像,看到评选就认为有黑幕,看到走红就认为是炒作,看到公益就认为在作秀……批判精神是好,却别为批判而批判。

  用惯了律师思维,下一次得出结论前,不妨试着做回“科学家”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天价彩礼”怎么看怎么办
“爱乐”之争
科学家与律师
爸妈抢了微信红包为啥不敢花
旅游遭遇
谒见徐三庚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科学家与律师 2017-02-21 2 2017年02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