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两位选手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昭示了一名电影放映员的拳拳“工匠之心”。
老法师从学习中进步
“老法师”龚楼今年已经59岁了,还有一年就要退休。在他40多年的放映生涯中,足有30年在放胶片机。胶片时代的设备都是相通的,尽管品牌不同,胶片的片道都取自国际标准,操作和维修上没有区别。
2008年以后,拷贝和放映逐渐向数字化靠拢。龚楼告诉记者,对于老放映员来说,数字化之后的压力非常大。“很多设备都是全进口、全英文的界面。一开始看不懂,我就努力去背。”身边的同事退休的退休、转行的转行,只有老龚是他单位所在区域里,唯一一个依然坚持在放映第一线的老放映员。
从一开始的跑片员、服务员到如今的放映员,龚楼几乎干遍了影院的每一份工作。在上海赛区的选拔比赛里,他的实际操作部分拿到了70分里的60分,为全场最高,很多80后、90后的放映员都没有老龚操作熟练。龚楼说,自己从昔日的建国电影院开始做放映员,一路从胶片放映到数字放映,总是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让自己进步。虽然年纪大了,但他毫不示弱,花了比年轻人更多的时间去适应新的技术。
年轻人在压力中成长
据了解,为了让参赛选手更加熟悉大赛指定的四种放映机型,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在上海影城的帮助下,为上海的放映员们配齐了所有机型,并请来了专业的技术执导。
这次在全国竞赛中拿到冠军的林斌,曾经是上海赛区的亚军。他是上海影城的放映员,在放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参展影片和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都遇到过很大的工作压力。尤其是放映120帧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那一个月里,几乎没有休息日,每天从早到晚,都时刻盯着,深怕放映出现问题。新设备以及爆棚的场次,让他倍感压力。
林斌告诉记者,就算在高强度下,他们还是顺利地保证了在那一个月里不发生一起放映事故。这次的全国总决赛中,他运气极好地抢到了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有关的120帧放映问题,在和全国各地的放映高手过招中脱颖而出。
本报记者 张艺
全国冠军林斌今年只有31岁,但接触电影放映这个行业有近十年的时间。
“我入行时还有胶片机,胶片场次放多了,会有一定的损耗;现在自动化程度很高,就是按下一个个按钮。” 林斌说,自己特别感谢文广局和协会能给自己参加竞赛的机会,“从一个年轻放映员的角度来说,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为电影放映作出自己的贡献,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59岁龚楼介绍:“以前的胶片放映,一个厅需要2个放映员;后来多厅影院兴起,一个放映员负责一个厅;数字化后,6个厅只需要4个放映员。”虽然从体力上来说,似乎轻松了很多,但脑力上却丝毫不能放松。龚楼说:“现在排片就像编程一样,自动化程度很高,需要更细心。除了保证片子的画面和声音之外,还要负责机器的维修和保养,确保正确、安全的放映。”
马上评
弘扬工匠精神
放映员这个职业从兴到衰再到如今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经历了整个产业的变革。
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在市文广局电影处的领导下,已经连续三年狠抓电影放映质量,选拔并表彰优秀的放映员,希望通过他们弘扬放映员的“工匠精神”,从而带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
把电影放好,并非简单地机器调试,这是一项整体的服务,需要从业者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作为针对全国电影放映员的一项技能比拼大赛,不仅是对协会工作成果的有效展示,也是对放映员们的鞭策和提高。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