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跨界/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看八十年前的学者手札~~~
看八十年前的学者手札~~~
看八十年前的学者手札~~~
看八十年前的学者手札~~~
     
2017年06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八十年前的学者手札
笔画显风骨 墨迹见心迹
徐翌晟
■ 吕思勉手迹
■ 赵家璧手迹
  在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电脑打字、电邮往来,用触摸屏写字的当下,读一封写于几十年前的名人手札,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或许,那些或恣意流畅或率真朴拙的墨迹,看似絮絮叨叨的内容,却能勾勒出那个时代人物的风骨和气质。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从馆藏档案中选出九十一通近现代名人的函札,经整理、释文后影印出版了《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手札》。

  政界的张学良,教育界的蔡元培、朱家骅、杭立武、中国近代科学奠基人任鸿隽,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张耀翔,中国文化学奠基人柳诒徵,近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吕思勉,民国四大经济学家之一刘大钧,数学家朱公谨,地理学家翁文灏,物理学家周昌寿,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哲学家蒋维乔,出版家赵家璧等闻人墨迹尽收其中,且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开披露。

  书中收选函札时间跨度为1926年到1950年,24年的时间,经历了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从创校初期“租房办学”到战乱时辗转迁徙、坚持办学,再到被世人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的种种艰难困苦。信函中的内容从贫寒学生学费豁免,教员聘任薪俸增加,暑期学校师资安排,到决定内迁开办分校,创设附中支持基础教育,邀请明星主持校庆筹募基金,动员校友认捐复校基金,抵押土地证购买仪器设备……事无巨细,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吕思勉自1926年起任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书中收录了他1941年6月4日致函校长张寿镛、副校长张公瑾、文学院院长张歆海的墨迹,在这封长达4页纸的信函中,吕思勉就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和意见。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的1938年,光华大学以商学院为主,在成都设立分校,而文学院和理学院仍在上海。作为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和教授,吕思勉仍旧专司负责历史系的教学安排和学科建设。按校方要求,他需报史学系的选修科目。信中,吕思勉认为之前的改定结果因为各种原因不尽如人意,希望能够再讨论一次,“甚望就各院各系再行审慎修改一次”,因为学校有了能讲水利史的金松岑先生,吕思勉建议开设该科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说,当时,以吕思勉为代表的教授们,除了教学,还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致朱经农的信写于1941年6月25日,数学教育家朱经农时任光华大学副校长。在民国时期,大学普遍实现完全学分制,大学之间转学相对自由。光华大学被誉为上海四大著名私立大学,因教学水平高,转到光华自然成了很多学生所向往的事。在信中,陈鹤琴推介学生陈新希由新中国法商学院法律系二年级下学期肄业转学到光华大学,“陈鹤琴与朱经农是很好的朋友。他的推介,为陈新希转学成功增加了筹码。”汤涛猜测说。

  编辑出版家、翻译家赵家璧给朱经农的信函写于1948年6月5日。此前两天,即1948年6月3日,光华大学为纪念成立23周年建造的图书馆新址落成。1947年,赵家璧与老舍合作在上海创办了晨光出版公司,任经理兼总编辑,出版了包括《四世同堂》《围城》等名著在内的《晨光文学丛书》和《晨光世界文学丛书》。作为光华大学1928级英文系学生,赵家璧在信中提出,捐献晨光出版公司一年来全部出版物(28部31册图书),以支持母校发展,为抗战胜利后的光华图书馆作出了很大贡献。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22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笔画显风骨 墨迹见心迹
看似随意实精心
刘海彬诗词选
诗人似从宋代“穿越”而来
新民晚报跨界/文体汇A12笔画显风骨 墨迹见心迹 2017-06-04 2 2017年06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