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作家印象
     
2017年06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作家印象
李舫
  ◆ 李舫

  编者按

  随着丝绸之路的复兴,不仅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重新梳理,更是东西方文明又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交融、交锋。作为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的重要文体,中国散文源远流长,浩浩荡荡。由华文出版社出版、李舫主编的《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集合了14位当今中国一流的实力派作家,以散文的形式,通过文学家们个性化的观察与笔触,展现我国丝路沿线各省(区、市)的历史人文、地域风情和个性魅力。14部书稿纵横浩荡地连接起丝绸之路的文明长廊。

  陕西 王巨才: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陇上歌行》:如同生养他的黄土高原一样,即便沟壑纵横,纵使黄沙扑面,仍令人感受到难以忘怀的苍茫和浑厚。王巨才执笔半个世纪,纵横文坛数十载,所思所想所劳所愿,皆是时代命题、人民篇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这句话是王巨才散文的最好写照。王巨才的笔触,致力承继白居易、元稹、刘禹锡以来浩浩汤汤的汉唐文风,字里行间迎面扑来的是浓郁的时代氛围和强烈的生活气息,是契合着历史大势和社会走向的艺术图景与审美风度。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的根本,正是因为他的不忘初心,才有了他的方得始终。

  云南

  丹增:开枝散叶,春种秋藏

  《海上丝路与郑和》:丹增的文字具有自然般的神力,复苏了一个古老大陆的命运和梦想。丹增出生在怒江上游的森林中,明净的怒江及其同样美好的森林一直珍藏在他心里。从青藏高原到彩云之南,丹增不断地以明察而热切的力量,加持自我,照亮周遭,为日渐消弭的世界筑起了一道永恒的记忆堤坝。不论是藏文还是汉语,黑黢黢、密麻麻的文字背后,我们仿佛看到那些不甘心的光芒挤压出来,它们飘浮着,陌生,别致,灵动,晦涩难懂,曲折复杂,像雾像雨又像不羁的风,像预言像隐喻又像莫名的谶语。他笔端的生死,不是两极,而是一体;他胸中的万物,各有其灵,尽善尽美。在湿润温暖的土地里,生死万物都平等地沐浴阳光,开枝散叶,春种秋藏,它们是神祇的宣示、真理的昭告,大音希声,却震慑寰宇。丹增的散文,具有的是史诗般的气势,它们如同漫漫长夜中的启明星,用即将到来的晨曦征兆光明。他用天真隽永、朴素热烈的书写,深情抒发他对自我的呼唤、对生命的勘悟、对永恒的追寻,深情讴歌他对人类命运黄金时代的怀恋和追忆。

  广东

  陈世旭:刚健陈雄,古意寥廓

  《海的寻觅》:陈世旭将书斋由相对安静的老区迁至繁华喧嚣的大都市,他的写作却愈发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淡泊和从容。陈世旭勤于读书,长于思辨,学养厚实。他的文字简洁洗练,刚健沉雄,大气磅礴,既浸淫着寥廓的古意,又充满了蓬勃的现代感。他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美学和世界观的高度阅读大地文章,延续了中国文字自古以来洋溢着的无限张力和灿烂传统。他笔下的黄河,有着惊世骇俗的慷慨悲壮;他笔下的大漠,有着懵懂未开的混沌;他笔下的岁月,水面不惊之下是令人热血沸腾的波澜壮阔。陈世旭的散文如同一幅幅中国画,寥寥数笔之外是广袤的留白,言外之言、意外之意,令人浮现联翩。阅读他的文字,不仅需要丰厚的知识积淀,更需要深厚的智慧储备。

  广西

  陈建功:温醇和煦,悲欣交集

  《默默且当歌》:发蒙即移居京城,耳顺之年重返故地,陈建功日常生活的双城记里,有着比他自己的想象多得多的悲欣交集。在“寻根文学”风生水起的时候,他找到了“京味儿”的魅力;在小说创作之外的零碎时间与零散感悟中,他一路播下的散文种子,已成长为阴翳蔽日的万亩松林。陈建功的文字,幽默风趣,鬼斧神工,他描述人、事、物,寥寥数笔,却栩栩如生。他的散文,沉着中有昂扬,追索中有挣扎,平静中有波澜,温醇和煦,温情脉脉,却如寒风一般劈开一城的雾霾,清冷凛冽。陈建功曾在未名湖畔徜徉,早就洞悉了人生的真谛,亦早就与世界达成了和解,而今时光荏苒,他却越来越不满足于这些所谓的真谛与和解。陈建功同他的文学一道,置身历史进程的迷狂,搏击历史洪流的漩涡,却大开大阖,收放自如,他的文学就是他的人生。他深深地懂得,无论怎样的须臾怎样的永恒,伟大的时代不仅需要讴歌者,更需要叹惋者与沉思者。答中有问,问中有答,无所不能,无远弗届——这是陈建功的出世之法,亦是他的入世之道。

  浙江

  张抗抗:花里乾坤,钟灵毓秀

  《诗性江南》:张抗抗出生于天堂杭州,她的笔墨,也有着人间天堂的钟灵毓秀:一叶扁舟泛海涯崖,三年水路到中华;心如秋水常涵月,身若菩提那有花。比之她的小说,张抗抗的散文,格外温婉、细腻,如翡翠般晶莹剔透。她的文章取材极广,目之所极,似乎无所不包,琴棋书画、茶米油盐、高山流水、鼓瑟吹笙,这些尽入她的笔端,充满着诗意的想象,包容着深邃的伦理。然而,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无论是心灵的感悟,还是平素的庸常,一旦进入张抗抗的视域,总会散发着无穷的韵味——一粒沙里,洞见世界,半瓣花中,说道人情。张抗抗为文的魅力,恰恰也是她为人的魅力。与她交往,时时感受得到她的优雅和熨贴。她的为人,是她的为文的经纬,她的为文,亦是她的为人的纵横。庄子曾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信夫!

  重庆

  梁平:蠡窥宏阔,喜见光明

  《子在川上曰》:这是一位诗人送给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的颂歌,也是一位作家送给家乡的生命礼赞。梁平的文字,饱满丰盈,细腻真挚,如子规长歌,恰啼血东风,幽微中蠡窥宏阔,黯淡里喜见光明。他以笔、以命、以心、以爱、以思,铺展历史的长卷,讴歌生命的宽阔,时而悲怆低回,时而驻足仰望,在暗夜里期冀光明。跟随梁平的笔端,我们沿长江、嘉陵江溯流而上,一路奔跑、沉潜、翱翔,同他的爱与恨,他的愤怒与期冀、疼痛与愉悦同频共振。重庆,这是生养梁平之地,更是造就梁平之地。在他轻灵如诗的文字中,我们仿佛得见他锥心泣血的笔墨、响遏行云的呼号、掷地有声的追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他关乎大悲喜和大彻悟的哲学问道,是他寻求死之尊严与生之庄重的心灵追索,答案不言自明。

  四川

  阿来:暗香浮动,抵达不朽

  《从拉萨开始》:阿来从他身后敦厚沉重的高原走来,如同晨曦浮动在大地之上。阿来出生于马尔康大渡河上游的嘉绒藏族,而他生命的道道履痕都始终围绕嘉绒。在这里,他见证了世世代代半牧半农耕的藏民族的寥廓幽静,见证了土司部落从富裕、繁华、精致到贫穷、衰落、土崩瓦解的整个过程,见证了具有魔幻色彩的高原缓缓降临的浩大宿命;也是在这里,他见证了那些暗香浮动、自然流淌的生机勃勃,见证了随着寒风而枯萎的花朵、随着年轮而老去的巨柏、随着时间而荒凉的古老文明。阿来的目光,掠过高原,掠过天空,掠过河流,掠过冰封的大地,掠过凋谢的荣耀,然后——抵达不朽。这就是阿来,他用温暖包裹起彻骨的寒凉,用锋芒挑落被华丽尘封的沧桑,他是这个时代寂寞而执着的书记官。当然,我们不曾忘记马尔克斯的那句谶语,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 

  青海

  吉狄马加:时空睽隔,慈爱悲悯

  《与白云最近的地方》:从苍茫寂寥的大凉山走到历史纵横的古都北京,又从历史纵横的古都北京走到灵魂直接天际的青藏高原,吉狄马加始终坚持自己是一个彝族文化的守望者。他的眼睛里盈溢着圣洁的太阳,他的血管里回荡着马蹄的声音,他的灵魂在字词诗行间舞蹈,他的心在高山和原野间歌唱。数十年来,吉狄马加痴痴地用他的寂寞的吟唱、他的粗犷的文字,编织着一个属于自己,更属于同样痛苦、倔强、高贵的伟大民族的颂歌与梦想。他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视域宏阔,洞察敏锐,警譬精妙,蕴含着超凡脱俗的慈爱与悲悯,从而具有了超越种族局限的人类情感,具有了穿越时空暌隔的深邃伦理,具有了史诗的气质和力量。真正优秀的作家,他的创作是寂寞而伟大的,吉狄马加尤其如此。

  福建

  林那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蒲氏的背影》:林那北的散文每每让人有惊奇之感:中国的方块字竟然还可以这样挥洒,甚至是——还可以这样挥霍?阅读她的文字,如同在亚马孙森林中的冒险,你不知道前方出现的会是鹦鹉还是猕猴,鳄鱼还是猛虎,但是你一定知道,你将会遭遇离奇,遭遇惊诧,遭遇错愕,它们是生活的热辣辣的底料,活泼泼的味道。然而,林那北散文的魅力恰在于此,正是文字的疏离嫁接了认知的陌生,认知的陌生带来了阅读的艰涩,阅读的艰涩又制造了思想的愉悦,它们合力构成了那种叫做品格或者叫做风骨的东西,既有婉约之美,又有豪放之气,一泻千里,顶天立地。林那北擅长用诙谐表达庄重,用谐谑维系尊严,这种功力不是一般人能够具有的,所以她的散文书写就具有了非凡的气质:以矛盾结构矛盾,以悖论解构悖论,以想象冲击想象,精密,精细,精深,精致,重要的是——好看。

  新疆

  韩子勇:心若猛虎,魂居何所

  《在新疆》: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你就是什么。地域、历史和时代,对个人而言,犹如父亲,是他把你生出来。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韩子勇的《在新疆》,告诉你的,就是这样一份关于漂泊、寻找和指认的隐秘笔录。

  海南

  刘汉俊:察时观世,说古道今

  《南海九章》:出生于湖北赤壁的刘汉俊,却以海南主题文章闻名。如果说,一人与一地,出生是一种因果,那么相遇、相知便是一种缘分。刘汉俊与海南的缘分,是刘汉俊之幸,更是海南之福。李白曾云,大块假我以文章。刘汉俊为文之道,是“大块”之道,他优游岁月,披览史料,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却不仅仅为文而作。刘汉俊的文字,时而如精灵一般,透过弥散的阳光、平静的大海、流彩的云朵,饱览自然之瑰丽;时而如沧桑老者,透过浩瀚的典籍、尘封的传奇、锥心的往事,挖掘历史之智慧。他的文章,察时观世,说古道今,它们站在未来,提前为被审判的时间作出判决。他让我们懂得,好的散文,是一切文体之上的文体,它们以最匍匐的姿态,阐释最昂扬的力量,终将浮出历史的地表,超越时代的局限。

  甘肃

  叶舟:赤子之心,如椽之笔

  《西北纪》:叶舟由诗而入散文,他的散文仍难得地葆有高蹈轻扬的诗性和从容不迫的诗心。古老的甘肃,堆积着西北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壮阔历史,叶舟以诗人般敏锐的观察、鲜活的灵感、独特的想象和拳拳的赤子之心,将这些故事和历史收纳进他的如椽巨笔之下。叶舟擅长叙事,他的散文如诗行般跳跃,却雍容华贵、气韵悠长。他对于丝绸之路历史的描述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体认,他的《何谓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例》、《蓝色的敦煌》都是难得的佳作,在这些文章中,他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文明世界,每一段岁月的纹路,每一次幽远的回溯,都无比精彩,深邃高远,令人难忘。

  宁夏

  郭文斌:广袤敦厚,雍容包藏

  《写意宁夏》:从年节民俗、乡土伦理中走出来的郭文斌,宽柔,慈敏,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他的为文,就像他的为人一样,谦卑中有傲岸,安详中有叱咤风云。他用悲悯的目光打量着世界,世界也以慈悲的胸怀拥抱着他。郭文斌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语言,以及驾驭这些语言的高超的技巧,使得他拥有众多的拥趸。他们在他的文章里找到了内心的吉祥如意,找到了远离喧嚣纷扰的精神上的世外桃源,这也使得他的文字和他的思想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一部分,这是中华民族的浪漫和诗意,如大地一样广袤敦厚,雍容包藏。懂得了郭文斌,就懂得了中华民族的赓续绵延,也就懂得了生命本身的刚柔相济。

  江苏

  贾梦玮:瞩目心灵,雕刻未来

  《南都》:望之若新,忽焉若旧;望之若刚,忽焉若柔;望之若春,忽焉若秋;望之若华丽,忽焉若朴素。这是贾梦玮对文学的期待,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期待?秦淮河水仍静静地流淌着。贾梦玮伫立河畔,如同旧时代遗世独立的书生,云冠长衫,随河水穿越至今。许多许多个世纪之前的故事就这样缓缓流淌在他的笔端,如同身边荡漾的水波。蹉跎暮容色,煊赫旧家声,六朝古都南京的历史况味如此富饶、丰盈,那些温馨和美好、张扬和放肆、落寞和枯索、无奈和参悟,此时此刻,都与河水一道,潺潺而来,忿而不怒,哀而不伤。正是因为有了贾梦玮在旧日旧事中的捡拾淘洗,历史不仅有着沧桑的面容,更有着清晰的年轮、流淌的血脉,它们挣脱枷锁,年轻气盛,瞩目心灵,雕刻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22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A18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2017-06-04 2 2017年06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