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披露,我国目前超过60岁的老人超过2.2亿人,到2025年会接近3亿人,步入了名副其实的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究竟怎样度过晚年生活,由谁来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抚慰他们孤寂的心灵,这个课题已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
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里,明确提出“投保养老”等新举措,这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养老观念,尝试养老新途径。不知您留心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的老年人似乎日渐增加,面对着家人、亲友一天天变老的现状,不少人开始对晚年养老生活进行规划,换言之,未来养老选择哪种方式,谁来提供资金保障呢?尽管个人情况千差万别,大相径庭,归结起来,不外乎三类解决方式,一是觉得养老要靠自己长期积蓄,不应再麻烦儿女;二是认为“养儿防老”,养老不仅靠自己,主要靠子女赡养照顾;三是未雨绸缪,先行一步,及早行动,解除后忧,选择投保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和有偿性居家养老等组合措施来应对。不容回避的是,在上述选择中须理清思路,更新理念,权衡利弊,扬长避短,避免步入误区。
误区之一,有些人认定投保养老是老年阶段的事,现在正处于事业家庭稳定时期,大可不必为此分散精力和资金。
不妨举例说明:一位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下海经商且事业有成的私营业主,因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尽情享受了令人羡慕的物质生活,却忽略了未来的养老投资,认为那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不用过早考虑,就没有购买任何养老保险和长期理财产品,只用了趸交方式参加了最低档的社保养老险。之后因外界因素和自身失误,用大部分资金投资的股票、基金等严重亏损,生意也受到波及,加上患有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和心脑血管病等疾患,高昂的医疗费用把家里积蓄消耗殆尽,每个月只能领取不足两千元的养老金,许多自费药不敢使用,还得依靠收入不高的子女省吃俭用地不断接济,晚年生活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如今自己后悔不及。
据专业人士分析,当你过了而立之年后,应该及时给自己储备养老金,既保证自己未来的生活,又不给独生子女增加负担。按照我国现有的社保体系,员工每月缴纳养老保险金,到退休后即可每月领取养老金,一般情况下这仅仅是基本养老生活费,如果想退休后生活更舒适惬意一些,要制定“补充养老金计划”,为自己投保一份商业养老保险。
误区之二,当下我国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总体覆盖率达80%左右,尽管每年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在增长,可中途放弃养老保险缴费的个人比例仍不容小视,对此被业内人士判定为“弃保”现象。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善和保障劳动者的利益,是社会保险分量最重的一项政策,绝不能轻言放弃。作为投保人要增强保险意识,摒弃侥幸心理,因为只有按期足额缴纳保险费,才能到达领取年龄后顺利地领取养老金,享受权益与应尽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享受免费午餐的美事。再从操作和收益上看,比如你缴纳了10年社保费用,距离领取养老金年限只差5年,一旦弃保就只能领到个人账户内的资金,其他已缴纳的多数费用则会付诸东流,显然不划算。还可以算一笔细账,继续缴纳5年社保费用要多少钱,5年后从领取养老金开始,以平均寿命80岁计算,退休后你能领回多少养老金,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尤其是步入老年生活后,没有固定收入,体能逐年下降,正是患病就医,急需用钱的时候,两相比较,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事实证明,只有当你懂得了养老投入与其他物质投入一样必不可少,才能保证人生链条不脱节、不掉链;只有把养老问题真正解决早,解决实,才能促进社会稳定,家庭和谐,为个人的晚年生活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