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孩提时代的回忆中,电影绝对是一道抹不去的靓丽风景。上世纪50年代,人们的经济条件还很拮据,文化生活也很单调,电影大概是人们唯一可以和可能享用的“高档”精神娱乐活动。对于我们这些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校每个学期统一安排的1-2场电影,成为我们心向往之的最大期盼。记得当时的电影票只要壹角五分到贰角一张(根据影院档次和座位好坏确定价格,而我们小学生则可享受半价待遇,加上集体包场,一张票只交五分钱)。每次看电影,学校总是全员出动,以班为单位,同学们排着队,唱着歌,浩浩荡荡地开向电影院。我们学校常年对口的是长宁电影院和长宁区工人俱乐部。两座影院都坐落在愚园路上,一东一西,离学校都只有两里路,同学们日久生情,几乎将其视作心中的圣殿。
班主任老师曾自豪地告诉我们: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不仅在创作上首开中国电影制作之先河,并长期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且在电影院设施上也是全国一流,大光明电影院被称作“远东第一影院”。值得骄傲的还有,中国第一份电影研究刊物、第一本电影研究著作都是在上海诞生的,而上世纪60年代成立的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上海电影技术研究所均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电影研究专业机构。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这代人是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上海电影的恩惠。在小学的6年里,我们先后看了《白毛女》《鸡毛信》《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马兰花开》《三毛学生意》等脍炙人口的影片,特别是《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等战争名片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内容,给孩提时代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印记。记得看完《小兵张嘎》,我们就学着影片中的嘎子,把自制的木头手枪插在腰间,去追捕小伙伴扮饰的翻译官;看完《平原游击队》,我们就学李向阳,拿一根竹竿当坐骑,排着队在弄堂里乱窜……电影活动的画面,神秘的光束,可人的影像,巧夺天工、似梦似幻,无一不成为我们追逐和效仿的对象。许多小伙伴和我一样,成了不折不扣的“小电影迷”。我后来成为大学电影学的教授和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工作者,应该说也直接得益于孩提时代的这种启蒙和潜移默化的熏陶。
上海电影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如今,它的根须依旧是通达的,生命力依然是旺盛的,传承必然是难以阻断的。特别是近年来,上海市领导审时度势,明确提出重振上海电影雄风的战略。前不久,上海有关部门又发布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力度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上海将迎来电影发展新的“黄金年代”。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世界九大A类竞赛型国际电影节之一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已过了20岁生日,国际影响日隆;本埠生产的优秀电影作品层出不穷,在各种评选中争金夺银;新落户的影视企业数量、制片备案出品数量、电影票房等各项产业硬指标均有显著的增长;我们上海电影理论研究队伍也开始汇聚发力……
上海电影文化的美好前景正在向我们招手!
十日谈
擦亮上海文化名片
责编:殷健灵
喜欢站在南京西路上,也喜欢在小弄堂里,对海派服饰文化获得直观的感受,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