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顶着落石和水淹施工
龙矿集团救护大队队长徐孟利接到任务后,对照图纸对现场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该区域虽不是坍塌中心区,但也是波及区域,现场不确定因素太多。下井时,徐孟利安排地面值班的12个人全部下井,有人提出:“用不上这么多人吧?”徐孟利严厉地说:“怎么用不上?一旦有问题,谁来救我们?”显然,徐孟利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
到达现场后,从巷道口向里看,巷道全部冒落,冒落岩石堆积1.5米高,巷道的顶、壁仍不稳定,有些地方已经裂开了大口子,随时都有再次坍塌的危险!怎么办?
徐孟利环视现场人员,指着4个人说:“来,你们跟我进去!其他人在外面待机!”再次观察一番后,徐孟利第一个爬上冒落的岩石堆,进入冒落区,其他人随后跟进。侦察人员根据分工,对现场的气体、巷道冒落情况、巷道尺寸等进行了测量和记录,行进约60米后,巷道全部冒落,无法进入,人员返回,到达巷道口时一看,每个人的衣服都已湿透。
29日上午,由于井下大量出水,威胁到救援人员安全,根据指挥部命令,井下救援人员全部升井,救护队负责观测水位上升情况。10时左右,4号井井底车场被水淹没,水深1米左右,马上就要淹没中央水泵房,但中央泵房水泵并未开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尽快开启泵房水泵,一旦水泵被淹没,将导致4号井无法排水,给整个救援带来困难。指挥部经过慎重考虑,将任务安排给总机动队龙矿集团救护大队。接到任务后,徐孟利亲自带领2名救护队员下井开泵。
由于井底车场已经被水淹没,徐孟利决定从管子道进入泵房。为保证下井人员安全,决定地面井口安排1人指挥,下井人员通过对讲机与地面保持联系。徐孟利带领3人到达泵房管子道后,发现从罐笼进入管子道并不容易,一是两者间相距约半米,下面是几十米深的井筒,稍不小心就可能掉进去。二是管子道有铁门,进入困难。井底水位还在持续上涨,时间刻不容缓。徐孟利仔细寻找较为安全的通道,终于顺利进入泵房。这时泵房内的水面距离水泵底座只剩几厘米,再晚到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徐孟利等人迅速对现场电路、气体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后,立即开启水泵。水泵开启后,水面缓慢下降,险情得以排除。
面对危岩、积水、有害气体,生命极为脆弱,但对生命的执着探求却坚如磐石。
新矿集团安监局人员介绍,新矿救援队在后期抢险中,承担的是1号井井下5号线冒落巷道的修复。自1号井向4号井垮塌区被困人员方向抢修,到达5号线后才明白,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巷道全部冒落塌方,施工段风流阻断,有害气体超限。必须先接风车排放一氧化碳,才能施工。后路运输条件也相当险恶,必须通过一段长220米、30多度的斜坡,所有物料必须人力扛运,中途还有一处冒顶,大块碎石堵断巷道,条件异常复杂。这些碎石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只能依靠人力,用多辆小胶轮车轮番接力装运,通过高约2米、宽约1米的巷道,把碎石运到斜坡上部的采空区内。
正当赤膊上阵的施工队员们往返奔跑,快速运送碎石之际,突然而来的一声巨响,打断了人们的工作节奏。紧张施工的队员们习惯性地判断为井下围岩冒顶,都警觉起来,准备撤出。这时一名救援队员叫道:“车胎爆了!”原来是虚惊一场。一般情况下,井下小车的轮胎能使用半年以上,但在抢险中,平均2~3个班次就得更换,现场救援工作量之大、劳动强度之高可见一斑。
1号井是抢险人员上下井的唯一通道,所以1号井的提升绞车对抢险及被困人员的安全尤为重要,可以说是抢险的生命通道。但1号井不经常使用,设备安全系数不高,在抢险进行到第六天时,提升设备出现异响。为确保救援万无一失,指挥部安排速购备用提升系统。但又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石膏矿提升系统用的是淘汰设备,很难匹配。在这关键时刻,新矿救援队勇于担当,经多方联系及时确定厂家,安排专车连夜远赴河北,设备在两天内运送到位,保证了生命通道的安全畅通。
不离不弃,坚守一线。现场全体救援人员用自己至诚的生命,谱写着救援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