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生存不易,曹操都感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见择木而栖是多么困难,看看贾诩也许堪称典范。起初,贾诩在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的军队中做参谋长。公元192年,董卓、牛辅被诛杀,其余诸将李傕等打算解散军队。贾诩眼看要无枝可依,就劝阻说长安城中正在讨论把凉州人斩尽杀绝,你们一旦解散部队落单逃跑,一个警长就能把你们逮住,还不如集合军队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成功就“奉国家以征天下”,不成功再逃跑也不晚。一番分析形势、威胁利诱,李傕等人还真占领了长安。为了答谢,准备封他为侯,贾诩推辞说这只是“救命之计”,“固辞不受”,仅选择做尚书负责选举官吏,“多所匡济”,但李傕等“亲而惮之”。此木难栖。
幸好,老乡段煨屯军华阴,贾诩便去投靠他。这时贾诩的声名在外,段煨的军队都很敬服。段煨怕贾诩夺兵权,只在表面上礼遇。贾诩也明白“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此木也不可靠,于是就把老婆孩子留在段煨军中而投靠张绣去了。这是非常聪明的一着。乱世叵测,带着老婆孩子东奔西跑既不方便也危险,还影响自己的工作,留给段煨既可以拉拢他,也有人帮助照顾自己的家属,贾诩自身也安全,可以全身心投入张绣军中。而张绣正好缺乏谋士,又非常欢迎他,对他“执子孙礼”非常敬重。贾诩、段煨和张绣可以说是“三赢”,一个身家得以保全、一个去了心腹大患、一个获得了谋士。三人因贾诩又可以成为相为奥援的同盟,贾诩有了暂时栖息的地方。
在张绣帐下,贾诩帮他狠狠打击了来袭的曹操,曹操损兵折将还失去了爱子曹昂。张绣更加佩服他。但袁绍想招降张绣,并写信给贾诩请求说项。袁绍势力强大,张绣准备同意,贾诩说:“不如从曹公”。张绣理解不了,曹操没有袁绍强大啊!而且还杀了人家的儿子。这又是个选择问题。贾诩就分析了投降曹操的三点好处: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名正言顺;袁绍强盛,咱这么点人投靠他“必不以我为重,”曹操兵力较弱,“得我必喜”;曹操“有霸王之志”,志向远大,“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三点分析可谓明时势、懂人情、知人心。张绣于是归曹。曹操果然非常欢迎,上表皇帝拜贾诩为执金吾。河北平定后,曹操领冀州牧,贾诩改任太中大夫。
但是曹操还没有立太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曹植才名方盛,两人都想上位。曹丕派人问贾诩“自固之术”,名声大也有名声大的难处,你聪明人家求你出谋划策,贾诩敢不帮忙吗?但帮了这个会伤害那个,又是个选择题。贾诩到底聪明,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意思一要立德大度、二要好好工作、三要做个好儿子。这种中肯的建议用在谁身上都是合适的,曹丕可以,曹植也可以。这是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已,不是什么阴谋诡计。贾诩高明如此。曹丕“从之、深自砥砺”。
后来,曹操单独征求贾诩立太子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再问,只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他们父子的问题啊,还是不明说。曹操明白人,于是立曹丕为太子。贾诩不是曹操的旧臣,而曹操又是“雄猜之主”,于是贾诩“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至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拜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封小儿子为列侯、长子为驸马都尉。贾诩也活到了77岁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