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有一个分支,那就是里弄文化。里弄文化的景象留在老照片里不多。但一翻起老照片,我就思潮滚滚来,自然追忆起我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式里弄的点点滴滴。
记忆中的老式里弄,条条弄堂竖排横排,家家门户犬牙交错,座座平房朝向各异,外墙泛着白色的明丽,素朴而静雅。好似林下风起,开怀袒露,却孕育着特有的上海里弄文化。
里弄文化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里弄文化一开始就是白手起家,没有条件,没有高大上,坚持“现买现卖”,两块睡铺板搁在两条长凳上就打起了乒乓,因地制宜一茬接着一茬玩,找块树间空地,两根绳子一拉,打起了羽毛球……这些简陋的比赛也讲规则,也会邀请裁判员,即使裁判失误,也不会斤斤计较。我有好几次应小朋友之邀,做起了现场比赛的裁判员,由于裁判水平不高,常常误判,小伙伴们绝不会翻脸,只不过是带着嗔怪的口气说上几句,“不算不算”,我也连连点头笑着向他们打招呼“重来重来”。巧思巧玩图个快乐的文化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时时刻刻。
里弄文化显现活力的竞逐。
一般来说,文化活力往往体现在足球场、跑道、文艺演出会上,但限于条件,我们这些小家伙只能抄起竹排条滚动废旧人力车轮钢圈,穿弄走巷,几个小伙伴争相竞逐,看谁得第一名。有一次,我走得最快,眼看目的地就到了,冷不防从弄堂口里快速窜出一个人,眼看就要撞到人家,一位大人说时迟那时快,从我后面冲上来,一把抓住了正在滚动的废旧钢圈,顿时化险为夷。竞逐没有成功却将注意安全的意识最大化地留在了记忆中。
活力的竞逐,还体现在逢年过节里弄组织的文艺演出上。文艺演出都是居民现场表演。有一次,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叔在文艺表演会上唱了一首《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另一位大叔唱了一首《接过雷锋的枪》,应该说两人唱得都很好,那时现场没有评分,因为我对他有好感,我就跑到他面前将掌声送给他,令我感动的一幕发生了,他竟然伸出他的大手握了握我的小手,对我说“谢谢”,那时我才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受到别人的握手,第一次感受到礼貌的意义。里弄文化的活力竞逐。让我感到了生活的美好。
里弄文化展示醇厚的人情味。
里弄文化形式简单,但贴近生活,人人都可以参与,这种流淌在老式里弄人心中的满足感、亲切感,来自平民,为平民接受,让很多老式里弄人对上海文化分支的里弄文化更亲近了。
上海里弄文化,一首平民的歌,愿里弄文化根脉也能传承到新时代的社区。
十日谈
擦亮上海文化名片
责编:殷健灵
无论走到哪里,文化都是我们的根。请读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