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已成立业主大会的小区达7669个,占符合成立条件住宅小区总数的82%,但仍然有1400多个小区未成立业委会。上海社区业主整体素质较好,法律意识、权益意识相对较强,但物业管理收费标准、专项维修资金、物业公共部位、车位及环境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2004年11月1日《上海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2016年《上海物业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公布,但法规的知晓度尚需大力提升。为此,有必要开展加强物业管理法规的宣传普及,让广大业主和物业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提升小区物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为科创企业系上“保险带”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保险业大有可为。上海市科委、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在全市推广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贷款保证保险。截至去年底,三家保险公司累计为14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履约贷款保证保险服务。
此外,对于专利型科创企业来说,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可忽视。如果知识产权被侵犯,企业将投入较大的维权成本。而在网络安全层面,一旦发生黑客入侵等问题,重要信息和核心知识技术泄露,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建议推出面向科创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维权费用保险,为创新创业者的知识产权系上“保险带”;推出网络安全综合保险,为企业分担网络安全风险。
增加不可移动文物认证
城市更新过程中,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已成为全民共识。但政府职能部门人手严重不足,各区文博保护专人都是个位数,无法应对大量老建筑的排摸、认定以及信息发布。保护措施也未能完全落实,市区房管部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监管也无法做到全覆盖。
建议与文博、历史专业的高校、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合作,借助权威专家、师资力量充实专业力量和人员队伍;梳理好上海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并进行阶段性公示,让市民了解何谓不可移动文物,及其相应的一二三级保护措施;在主流媒体上增加对不可移动文物及其保护措施的宣传;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前,增加一项“不可移动文物认证”,若未经过这一程序,不能随意对建筑物拆除、改建。
留住绿色农业科技人才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是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促进农产品市场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经济收益的唯一理想途径。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支撑。相比金融力量,农业科技人才则是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润滑剂,作用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各个环节,不仅企业自身要注重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政府层面。
建议对长期从事绿色生态农业的科技人才给予居住证加分等政策,例如每年加10分,并着力解决绿色农业技术人才的居住证及其子女上学问题,通过这些举措来留住绿色农业科技人才,助力绿色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培养造就优秀智能制造人才
制造业历来是上海的强项。在进入“中国智能制造2025”新时代的当今,应顺应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智能制造人才。
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协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与德国等先进工业国家相比,国内工科高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并不太多,这与企业担心学生的安全、生怕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不无关系,而且即使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更多的还是以看为主,上手机会比较少。建议政府加大对智能制造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借鉴德国政府对大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践进行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开展实习实践,切实增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政府财政应给予更多投入。
探索空巢老人“社会孤立”预防体系
有关机构统计和预测,到2020年,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570万,超过20%为80岁以上超高龄老人,超过50%将为空巢老人。
首先,建议探索预防“社会孤立”的服务体系和激励机制,即在空巢老人熟悉的社区内,以老人为中心,以预防“社会孤立”为目标,以重构居民间关系为手段,帮助和支持空巢老人获得基于自立的多样化社区居家服务。其次,家庭照护者、社会服务方及政府应协同建立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预防“社会孤立”的发生。
本报记者 姚丽萍 邵宁 方翔 江跃中 潘高峰 整理
本报记者 刘歆 张龙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