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市民发现原本“秒接单”的网约出租车变得越来越难叫。原因不是一车难求,而是自己被人“放了鸽子”。调查发现,如此“秒单”背后是出租车网约平台软件的技术漏洞。
以“滴滴出行”为例,软件允许出租车司机接单后,通过点取“现金结付”按钮自由“终止合同”,从而“挑客”。上海市交通委执法总队认为,这种软件设计漏洞给予了出租车司机过度的自由,导致司机们口口相传,人人逐利的恶性循环。
昨天下午,市交通委执法总队约谈“滴滴出行”,郑重告诫企业正确履行监管主体义务,尽早修正叫车软件漏洞,禁用“秒完成”功能,全面禁止驾驶员随意取消订单行为,并将有关数据于今年春节前提交。
“滴滴出行”表示,将积极配合上海交通执法部门落实整改要求,提供相关数据和整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