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校园里发自内心的思念,为了这出戏,同学们贡献出一个个钟老师生前的精彩,有的同学看到了他坚持的力量,有的同学记得他的欢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有力量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激励着同学们,向遥远的未来生长。
两台剧 缅怀与希望
2017年9月25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在前往内蒙古城川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53岁的他如同一颗种子回归大地。钟扬去世之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包括《人民日报》等众多媒体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了报道以纪念钟扬的事迹。
今年年初,复旦大学剧社就决定,创排一出话剧《种子天堂》,在钟老师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用这一方式,缅怀钟扬老师。复旦剧社的老师和同学说:“通过戏剧这种直观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钟老师,我们是责无旁贷的。”
除了这出原创话剧之外,3月初,复旦大学还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手打造了报告剧《生命的高度》,在复旦大学进行了首次内部演出。复旦剧社的同学也去了,观剧期间,和很多现场观众一样,泪流满面。无论哪一种形式,两部作品的初衷都是一样的,“不仅仅局限于他的某一方面的成就,更希望能给观众带去一个完整、立体的钟扬。”
5分钟 他都不会浪费
得知剧社要用一部作品悼念钟扬老师,老师和同学们都纷纷赶来剧社,追忆着曾经和钟扬共度的时光,希望舞台上时间长一点,多看看钟扬的故事。
老师们说,和钟扬开会、交流是最有意思的。除了他专业优秀之外,他对这个世界最新的消息也时刻关注着,“当初,宅男宅女……这些名词都是他带给我们的。去世前不久,他还会和我们一起讨论B站,二次元……”他给身边老师们的启发是,做学术的人,就应该时刻关注着这个世界。
在同学们的记忆中,钟扬老师总是言传身教。一位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记得,当年在钟扬老师的带领下,为正在筹建中的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藏品做简介,这项工作量太大了、太复杂了,为此没有人接这份工作,而钟扬答应了,因为这些植物正是他的“热爱”所在。“在整个过程中,他一直亲力亲为,和我们学生一起,为每个藏品认真写简介。正是在他的感召下,后来自然博物馆落成了,同学们也愿意在业余时间,无偿地去博物馆做讲解。”
还有一些钟扬留在校园的有趣回忆,有人说,“钟老师从来不浪费时间,他和我们约好时间,他总会提前5分钟到。就这5分钟,他也会利用起来工作。”还有人说,“我们最怕和钟老师一起吃饭,别说剩菜,就连一粒米饭都不敢浪费。因为如果你浪费了,他也不会骂你,就当着你的面把你碗里剩下的吃掉。不过,钟老师经常请同学去他家吃饭,他的厨艺真棒,绝不会浪费。”
回忆,太多太多,钟扬留给校园的,又不仅仅是回忆,那是一股精神的力量。
9场戏 每写一场都哭
记录下那么多回忆后,要在舞台上呈现出一个鲜活的钟扬,这是一份考验。复旦大学艺术中心讲师、复旦剧社指导教师周涛,整整闭门三周,写出了这出《种子天堂》。
“算起来,我和钟扬合作过两次,结果都很遗憾。”周涛说,“一次是跟着钟扬一起上西藏,拍纪录片《播种未来》,结果上去了,我起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只能先下来。另一次,是他出事前一个月,他电话说,希望能和我一起做一台科学话剧,我说好的等他回来就做,他还说希望能来为我的博士毕业拨穗,结果……”说着,周涛望着远方,眼眶有些湿润。终于,周涛真正能和老朋友“合作”一次了,只是已然阴阳两隔。
周涛为钟扬一共写了9场戏,“我不敢看他的纪录片,每一次看都对他的思念加深一些,但为了写剧,又不得不看那些故事。真的很挣扎,每一场戏,我都会哭到不能自已。”那些日子,周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钟扬,“其实,现在的科研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所以,他的朴素并不是刻意的清贫,比如他在高原上总是穿开裆裤,因为他胖嘛,一趴在地上采种子,就把刚缝好的裤子崩开,后来反正高原上也没有人,他干脆就不缝了。”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的专注,远比裤子重要得多。
同样,在接到剧本的那一刻,饰演钟扬的复旦剧社社长朱逸骏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潸然泪下。收拾起悲伤,朱逸骏问周涛,为什么这出戏要叫《种子天堂》?周涛说,“什么是天堂?有希望的地方。什么才能带来希望?种子,哪怕只有一颗。”
前后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要在4月3日的相辉堂用这出戏纪念钟老师,同学们每个晚上都要排练到深夜,“我们想通过这出戏,除了大家缅怀钟老师之外,也想让更多人,不仅是学校的同学,看到钟老师身上的梦想,他在追寻梦想的路上,永远是快乐的幸福的。”朱逸骏说,“我们也在钟老师精神的感召下,其实也是在追寻我们自己的梦想。” 本报记者 吴翔
马上评
追梦的路
追梦的路,是快乐而幸福的。
象牙塔里,不一样的面孔,有着不一样的梦想,每个人都在追寻着自己的理想。钟扬和他们一样,梦想光辉。
至今,同学们还记得老师的话,“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相信遥远,相信遥远的空间和他人与自己有关。
追梦路上,现代人往往会因为不确定而焦虑着,“遥远”是被我们抛弃很久的地方。钟扬和他们不一样,他的步伐执着而坚韧,从未退却。
所以,大家不会忘记,他在雪域高原步履不停,走了50多万公里,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为人类植物学研究播下的种子。为了梦想,他跋山涉水、远渡重洋,不介怀一城一池的得失,也不顾惜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
难能可贵的是,在追梦的途中,钟扬并未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他言传身教,留给自己和身边的人,许多精彩的回忆。梦想诚然绚烂,但追梦的路,才是快乐而幸福的。哪怕,倒在了途中……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