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建立结对帮扶关系22年以来,助力对口地区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和增强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援建各类项目8690余个,逾70万名贫困群众直接受益。随着上海对云南13个州市74个贫困县结对全覆盖,沪滇扶贫协作重心下沉到贫困县、聚焦贫困村、绑定贫困户,援滇干部增至75人,确保每个携手奔小康县都有一名上海的扶贫干部。
地处云贵高原西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是云南深度贫困县。上海代表团一早来到该县插甸镇松包园村。李强一行踩着村间泥石路,边走边看。为了更好了解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李强登门看望了贫困户杨义祥一家。得知一家七口人,四个劳动力都在家务农,家庭收入单一,脱贫能力欠缺,李强向驻村干部了解对杨家的帮扶举措。驻村干部说,包括杨家在内的51户贫困户将通过全面搬迁改善居住条件,结合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帮助杨家摆脱贫困。李强叮嘱,贫困家庭的情况各不相同,要把脱贫工作做得更细更实。药方要开对、出路要找准,从每户家庭实际出发,逐户分析,更加精准地制定脱贫举措、提升脱贫实效。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不断改进帮扶方式,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更好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乡亲们要有信心,上海会尽最大努力,大家一起奋斗,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得益于上海的帮扶,武定县职业高级中学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水平不断提升,并纳入沪滇中职校联合办学范围,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实现在沪就业。上海代表团走进学校实训中心,察看汽车维修与检测、旅游服务与饭店管理的现场教学与技能展示,并向校方关切询问进一步发展还存在哪些瓶颈困难。李强说,加强教育结对帮扶、推动当地职业教育,是脱贫攻坚的有效切入点。一人有了一技之长,通过辛勤劳动,有望带动全家脱贫。上海要在经费保障、师资支持、实训拓展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全力帮助当地提高教育水平。
如何通过产业帮扶增强对口地区的“造血”功能,是上海代表团此行的关注重点。李强一行来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工业园区。这些年来,上海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合作共建、招商引资等方式给予园区发展积极支持,特别是聚力脱贫增收,通过加大培训提升贫困群众技术水平,以园区就近转移就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云南中康食品有限公司近年来通过沪滇两地扶贫协作平台,其蔬菜基地纳入供沪蔬菜外延基地,并由上海企业帮助在沪开展产销对接,今年预计可销售1000吨蔬菜。上海代表团来到公司特色蔬菜育苗基地,察看蔬菜品种及种植大棚。李强强调产业增收要更精准,多打造一些连接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利用上海大市场、大流通优势,深入推进“云品入沪”工程,让当地贫困群众鼓起“钱袋子”的同时,丰富上海市民的“菜篮子”。
上海代表团还前往文山州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实地了解民生帮扶情况。自1999年以来,上海发挥政府及社会各界合力,为文山州因战致残人员安装假肢3300余人次。李强说,这样的扶贫协作,是造福当地残疾人的可行举措,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劳动能力。下一步要在逐步解决辅助器具“有没有”的过程中同步研究“好不好”的问题,惠及更多残疾人,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上海市领导翁祖亮、诸葛宇杰、莫负春、彭沉雷、王志雄,云南省领导李秀领、刘慧晏、陈舜、喻顶成等参加相关考察活动。
上海市代表团结束在云南的学习考察,于28日下午回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