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精华洞窟
展厅面积近2000平方米,分三层,这也是上海中心展览馆的首个展览。在一楼展厅,有三个等比复制的敦煌洞窟:榆林第29窟、莫高窟第220窟、莫高窟第285窟,都是敦煌中有代表性的精华洞窟,与以往的临摹复制的洞窟不同,此次复制的洞窟系敦煌研究院采用高清数字所复制。
其中榆林第29窟,原窟位于榆林窟东崖北端的上层,创建于西夏,在元代时补画窟顶壁画,窟内不同程度地遭到烟熏。此番展览是29窟采取了新技术复制的首次对外展示,集中体现了敦煌研究院近年来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成果,展现了“数字敦煌”的魅力。榆林窟29窟就地方和民族特色而言,是西夏意味最浓郁的一窟,也是敦煌石窟晚期艺术的代表。据工作人员介绍,以门右侧的女供养人像为例,后随者皆头戴桃形四樑冠,上饰花钗,着交领右衽团花窄袖衫,内着百褶裙,下着圆口尖钩鞋,身材修长,面形丰圆,为西夏贵族妇女的真实写照。
讲解员告诉记者,在复制的莫高窟第285窟的墙壁上,有古代战马“具装铠”的形象。自东汉末年开始,具装铠就是重型骑兵的标配,战斗力极强,也是当时非常昂贵的一种兵器。
此外一楼展厅还用裸眼3D技术呈现了莫高窟第003窟中的千手观音像等敦煌展品。
7家博物馆
七家博物馆和研究机构都贡献出了各自的代表性藏品,如代表仰韶文化的对三角纹彩陶体、西汉镇墓辟邪的木独角兽、中国邮政标志的“驿使图”墓砖画、北朝时期的东罗马鎏金银盘、唐代大云寺舍利铜函金棺银椁,以及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幸存的经书……上至新时期时代,下至丝绸之路的下限(元代),展品跨越丝路文明各个历史时期,清晰地展现丝路文明的发展脉络。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在三楼展出,截取的是三足腾空的奔马,一足凌空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了马疾速飞奔的动势。“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此番是首次到沪展出。
此次展览体积最大的展品——复原“西戎贵族出行车舆”,展示了我国目前最新考古研究的成果。甘肃张家川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了大量车舆,研究人员根据出土的文物和相关的考古资料复原出了车舆,涉及多个学科,多项技术和工艺,对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马车上的纹饰受到欧亚草原文化影响,上面的金箔、银箔则采用中国传统錾刻工艺,马车牵引方式也来自中国特有的方式,它为研究古代车舆制度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敦煌女儿”解读
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强调,“几代莫高窟人积淀了坚守大漠,勇于担当敢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窟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成为敦煌研究院70多年来不断前进的动力,莫高窟人牢记使命不满足于现代的,敦煌永远年轻,永远辉煌,坚持薪火相传,永远前进。”
开幕式上还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的志愿者,他们用朴实的话语表达他们守护敦煌文化,弘扬丝路文明的决心。
主办方表示,在展览期间还将陆续更换部分展品,努力把更多有代表性的展品呈现给观众。现场,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和大型历史情景剧《又见敦煌》的演员表演了剧目的经典片段。
据主办方介绍,展览时间从每天早上8点30分到晚上8点,成人票180元,老人、学生、儿童、军人持有效证件可享受优惠票价。对于五一长假可能带来的客流高峰,将会根据现场运营实际情况考虑相应的限流措施。